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蒲晓宇副教授主讲“中国再定位:全球秩序变动中的地位信号”

发布时间: 2019-12-25     浏览次数: 1541

2019117日,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度主题演讲第38期(总第307期)在文科楼622会议室举行。美国内华达大学政治学系蒲晓宇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再定位:全球秩序变动中的地位信号”主题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孙芳露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孙芳露老师简要介绍了蒲晓宇副教授的个人履历和研究方向。蒲教授2012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2012-2013学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中国和世界项目做博士后,现任教于美国内华达大学政治学系。蒲教授在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Affair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本次讲座主要基于其2019年的专著《中国再定位:全球秩序变动中的地位信号》(Rebranding China: Contested Status Signaling in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蒲教授主要从国际关系中的信号理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面对的多元化观众与交织的预期、对中美竞争的现实思考等方面,结合中国外交具体案例分享了他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分析与思考。


首先,蒲教授希望挑战对“中国是否有一个连贯的大战略”以及“中国是否一直在寻求更高的国际地位”这两个问题的传统既有认识。在传统的权力转移理论中,对现有地位的不满足是使矛盾升级的焦点。格雷姆·艾莉森(Graham Allison)的《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Destined for War)和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的《百年马拉松》(The Hundred-year Marathon)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了傅高义(Ezra Vogel)、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等中国问题专家的批判,无法证实或证伪。“连贯的战略”主要指中国外交的身份定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中国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定位非常明确,但对外交战略的定位仍然存在很大的模糊空间。中国官方一直坚定捍卫自身是世界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定位,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也备受国际争议。

接下来,蒲教授运用“再定位(Rebranding)”概念分析中国在全球秩序变动中传递出的地位信号。“再定位”一词最初被广泛应用在商业领域,指对公司或产品进行再定位的形象再造过程。信号这一概念并不新奇,在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领域已颇有研究。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信号”(signal)主要指两个方面,分别是传导善良的意图以及在威慑谈判中展现自己的意志力。国际关系中“地位信号”(status signal)指国家通过一系列行为仪式来展现自身在国际社会中所倾向的身份地位。其中又可以分为有代价的信号与无代价的信号两类。

蒲教授进一步指出,一方面,中国目前主要存在五个身份定位,分别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大国、区域强国、世界强国、超级大国。但中国官方并不使用超级大国等类似提法,而国外的学者则常以崛起中的超级大国指代中国。另一方面,与此相呼应,中国形象再定位过程中面临着国内观众、区域观众、欠发达地区国家观众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观众。国家有着多元竞争的动机,希望向不同的观众发出更高或更低的地位信号。然而,国家很难只向目标受众发出信号,主要针对国内观众旨在增强政权合法性和民族自豪感的行为,同样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国际观众。例如,阅兵、航母建设、爱国影评等相对高调实力的展示在不经意间加深了中国威胁论的观感。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团结稳定、平衡国际责任与对美再保证等目的,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地位周旋”(Status Spinning)策略,表示美国仍然是世界超级大国,而中国应当承担与发展中国家地位相称的责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最后,蒲教授就讲座内容提出总结。第一、中国面临着多重身份和多元受众。中国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都面临着身份再定位。第二、中国目前面对的问题并不是对现存地位不满足,而是国际地位被“戴高帽”。中国不断争取国际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出于国内政治考量,但这些面向国内受众的信号被国际社会过分估计甚至曲解。第三、要处理好大国竞争与大国责任的关系。中美关系竞争态势加剧并不代表中美之间的竞争就是零和博弈。对于中国来说,在多边外交舞台提供公共产品即是一种可以有效减轻威胁感的行为。第四、有关身份地位的讨论有时也涉及对文化和文明的争论。蒲教授引用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话指出,“文化差异只是人性的构成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重新组合而已。这种差异只是程度和表现方式的差异,并不是本质上的不同。构成人性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要能够透过文化差异的重重迷雾,最终找到人类文明的共同点。

讲座生动幽默,气氛轻松愉快。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仍意犹未尽,就中国的国际形象投射、信号的塑造与接受效果、“一带一路”中的信号传递、区域外交中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自我与他者身份定位的互动、跨学科借鉴中的概念转换和连接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CCPDS 丛琬晶 整理;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