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张望准教授主讲“岸田时代的日本政治与中日关系走向”

发布时间: 2021-11-04     浏览次数: 495

2021112日下午,由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年度主题演讲第8期在线上成功举办。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准教授张望博士以“岸田时代的日本政治与中日关系走向”为主题,给百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树渠中心主任郭定平主持。参加讲座的不仅有国务学院的包霞琴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的王广涛副教授等复旦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也有韩国安保研究院的朴炳光研究员等来自海外的专家学者。


张望教授就讲座主题深入探讨了派阀政治在20219月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岸田政权是不是“没有安倍的安倍政权”?众议院选举后的日本对华政策走向何方?

讲座伊始,张望教授对派阀政治在本次自民党总裁选举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张教授认为,派阀政治并非解读岸田文雄胜选的唯一因素。尽管学界多从派阀政治的视角解释岸田胜选,但从各个候选人的支持者来自背景极为不同的派阀以及基层议员并未接到派阀指示这两个事实来看,派阀政治究竟在20219月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起了多大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剖析。张教授认为只有了解日本的选举制度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派阀政治。通过回顾1994年前后日本选举制度的变革,张望教授强调在当前小选区制度和比例代表制度并立之下,派阀政治解释日渐式微。张教授从大众政治和精英政治的平衡与博弈视角对此进行了说明,并指出,党员为了保证自己获得席位会倾向于投票给在大众政治方面具有选举优势的候选人。在此情况下,该候选人在议员中的支持也会扩大,更容易连任。反之,如果该候选人在大众中支持率低,议员对其的支持率会收窄,导致下台。由此,张教授总结道,在日本选举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往往是制度因素而非派阀政治。随后,张望教授进一步梳理了小泉政权、安倍政权以及菅义伟政权的支持率变化趋势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张教授以小泉政权为例指出,当时属于森派的小泉纯一郎通过“邮政民营化”和“参拜靖国神社”等公约推高自身在大众层面的内阁支持率,令精英政治层面的国会议员认识到只有小泉才能令他们在国会选举中当选,导致当时处于党内主流地位的桥本派大幅萎缩,也令自民党在2005年众议院大选中大获全胜。

此外,张望教授也分析了以派阀政治预测当选结果的矛盾之处。派阀政治视角的解读聚焦于安倍晋三(Abe)、麻生太郎(Aso)和甘利明(Amari)(简称3A)。但事实上,从本次选举的结果来看,岸田、河野、高市的支持者来自背景极为不同的派阀。以小林鹰之为例,作为二阶派的小林鹰之在选举中却投票给了高市早苗(无派阀),同时与甘利明(麻生派)关系密切。由此看来,仅从派阀政治视角的解释存在局限。基于此,张望教授提出了另外两个可供解读的视角。一是议员的理性选择,二是河野因素。议员理性选择视角关注议员在选举中的理性计算,认为议员会考虑“谁能令自己当选”而做出投票选择。张教授指出,派阀协调更多存在于资深议员之间,在当前日本的选举制度下,年轻议员的投票行为更可能受到理性选择的影响,“安倍电话”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个视角强调竞争对手河野的竞争力因素。在此,张望教授比较了岸田文雄和河野太郎的性格因素对各自获得日本政界支持率的影响。张教授指出,河野的美式作风在日本政界水土不服,相反作为“好好先生”的岸田人气更高,犹如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时的项羽和刘邦。

接着,张教授探讨了本次讲座的第二个重要议题:岸田文雄是不是“没有安倍的安倍政权”?通过对岸田内阁的人事安排进行分析,张教授指出,岸田时代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安倍政权的影响,但也在刻意与安倍政权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可以从细田派的人数,内阁官房长官,政务秘书官,新干事长的人事任命等多方面看出岸田文雄对于安倍政权的疏远。张教授指出,岸田在干事长和内阁官房长官的人事安排上并没有同安倍推荐的人选保持一致,这也引起了安倍的不满。政务秘书官的人选也并非安倍的人马,而是选择了岸田的高中校友嶋田隆。新干事长的人选是竹下派的茂木敏充,这位非安倍派阀的成员既可以保持与安倍的对话,又可以有效保持与安倍的距离。随后,张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岸田此举的深意在于“大宏池会”的构想,并指出,岸田派、麻生派以及谷垣集团的共同源头都是宏池会。如果岸田内阁支持率足够高,达到40-60%,三派有可能合流,那么派阀总人数可达到115人,将超过安倍的细田派(96人)。因此,岸田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可能存在一个更大的布局,但这还需要观察安倍与麻生、甘利的关系走向,尚难定论。

最后,张望教授对众议院选举后的日本对华政策走向进行了展望。基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张望教授用层次分析法解析了体系层面、国内层面和个人层面上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首先,在体系层面,日本对华政策受到美日关系稳定度的影响。当美日关系不稳定,日中就会靠近,日本形成了对华“战术对冲”,这在特朗普时代尤为明显;当美日关系稳定,日中形成对立,日本对华进行“战略制衡”,这体现在拜登时代的日本外交政策。在国内层面,日本对威胁的认知程度、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以及领袖政权稳定性三个因素都会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张教授指出,领袖的政权稳定性可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他认为此次的岸田政权稳定性属于中等程度。在个人层面,领导人个性、特质和思想也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存在影响。接着,张教授以2006年安倍对华破冰之旅和日本外务省与通产省在对台湾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的矛盾态度两个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强调内政因素在日本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对前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的研究访谈发现,安倍对华的破冰之旅是其作为新首相上任的政绩需要,目的是备战2007年参议院选举。由此可见,日本对华外交并不一定是对外交/体系力量分布变化的反应,而是基于国内选举需要(首相个人利益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务省外交史料馆2020年的解密档案的阅读分析发现,有关日本就APEC会议成立方针的外交文书(1989)中,外务省对台湾加入APEC持慎重态度,而通产省从经济角度出发,支持台湾加入APEC。然而从文件中披露,外务省要求东南亚日本使馆不要协助通产省官员的外访活动。这也表明日本不是一个统一行为体,印证了沃尔夫伦(Karel Wolferen)的观察,即日本不存在一个强大的政治中心,权力分散在若干半独立半相互依赖的实体中。

随后,张望教授就众议院选举结果和对华政策进行了联动分析。张教授指出作为鸽派的岸田的对华政策首先取决于他的政权稳定度。如果少过半数议席(233席),岸田会受到安倍较大制约,对华政策强硬可能性偏大。如果能够维持“安定多数”(244席左右或以上),岸田在外交政策上会有一定自由度,对华政策相对和缓。且岸田是2014年中日首脑会谈“四点共识”的见证人,了解中方就敏感问题的底线,会偏向于对华实施鸽派色彩的外交。最后,张望教授基于日本国内政治对岸田内阁的前景做出了展望,他指出有两个时间点可能会影响岸田支持率的走向:一是202112月至20224月新冠第六波的可能性,二是20227月的参议院选举。张教授判断,如果岸田能够顺利度过这两关,将实现长期政权;如果无法度过,可能会出现短命首相的情况,继而出现3A的合流或是高市早苗政权诞生的可能性。

讲座最后,张望教授同与会师生就维新党和立宪民主党在此次选举中的表现、东亚国际关系与国家安全、外务省和通产省在日本对外政策制定中的角色以及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的关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