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曾智华研究员主讲“经济特区的全球经验”

发布时间: 2023-06-09     浏览次数: 22

2023519日,由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中心举办的年度主题演讲第8期于文科楼826会议室成功举办。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知识与发展”项目创始人之一曾智华研究员以“经济特区的全球经验”为主题进行了学术讲座。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郑宇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曾智华研究员对经济特区在过去60年中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趋势。

1. 什么是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s)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国界内划定的地理区域,这些区域内的商业规则通常比其他地区更为自由。特区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4个方面:(1)更好的基础设施;(2)更高效的关税制度并提供关税减免;(3)高效灵活的监管制度;(4)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曾智华研究员认为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在于能够在政府资金有效支持的情况下,通过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试验田来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进产业聚集、政府发展和持续性绿色发展。

在特定区域内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备相应的管理机构并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但达不到经济特区要求的,则被称之为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s, IPs)。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属于综合工业基础设施(Integrated 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2. 建立经济特区与产业园区的决策

建立经济特区或工业园区可以解决国内政府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但并非所有国家都适合建立经济特区。曾智华研究员指出,在考虑建立经济特区时,需要满足一些条件。首先,建立特区的国家工业必须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次,政府或市场的失败必须是该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在缺乏替代发展路径的情况下,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土地和需求来建立经济特区。因此,在决定是否建立经济特区时,需要对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以及经济潜力进行全面评估。

3. 经济特区的国际趋势

    随着经济特区的演化和发展,目前存在着一些重塑经济特区形态的新趋势:

(1)Going Green: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些地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态工业园区(EIPs)的需求日益增长证明了这一点。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增加,需要具备更绿色的经济特区/工业园区来应对挑战。

(2)Going Digital:随着工业4.0的到来,许多园区开始采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进行园区管理和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劳动力成本虽然仍然很重要,但已不再是园区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3)Going Borderless:随着城市-工业相融合的趋势,很多有着良好营商环境的国家正在建立生态城镇和智慧城市。

(4)Nearshoring/Friend-Shoring: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与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寻求政治风险小的地方建立经济特区。

  4. 经济特区的演化

根据曾智华研究员对全球经济特区的研究,可以总结出经济特区的演化历程。第一代经济特区被称为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 EPZ),其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出口,与当地经济联系较少。第二代经济特区是多功能经济特区,相对于第一代,第二代经济特区规模更大,功能更多,与当地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第三代经济特区是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 EIP),更加注重经济竞争力和环境可持续性,与当地整合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第四代经济特区更加关注高附加值产业,并进行了更适应商业需求的改革。第五代经济特区虽然仍称之为特区,但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将工业和商业活动完全整合到城市中。

  5. 经济特区与工业园区的衡量框架

经济特区存在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为了评估经济特区的绩效,曾智华研究员提出了7个关键因素,用以衡量经济特区的绩效。这7个衡量因素包括法律和管理框架、政府支持、区域治理水平、工业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和连通性、人力资源以及市场需求。通过这一框架,曾智华研究员认为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成功的关键在于:(1)制定出口导向的战略;(2)以实际商业需求为导向,尽可能让私营机构参与到经济特区的建设中;(3)提供增值服务,而非仅仅依靠财政激励来促进园区的发展;(4)遵守国际环境和社会标准,确保可持续发展。这些因素将有助于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的成功发展。


郑宇老师对曾智华研究员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感谢曾智华研究员的分享。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郑宇老师、张平老师、郑冰岛老师以及其他相关同学与曾智华老师一同探讨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并就讲座中涉及的具体议题展开了交流。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