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高原明生教授主讲“如何消除日中之间的认识差异?”

发布时间: 2017-01-09     浏览次数: 2207

20161229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主题演讲第34期(总第174期)在文科楼630会议室举行。来自东京大学的高原明生教授就“如何消除日中之间的认识差异?”为题发表了演讲,复旦大学政治学系郭定平教授主持该讲座。
    郭定平教授首先介绍了高原明生教授的学术背景。高原明生教授毕业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获博士学位,早期主要从事中国政治研究,目前研究兴趣为东亚国际关系,是日本从事中国研究的顶级学者。同时,高原教授还担任了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并兼任日方秘书长。

高原明生教授在讲座中认为,目前中日之间的认识差异太大,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所以他希望能与复旦师生一起交流,并以此逐渐消除中日之间的认识差异。从总体上看,中日关系研究可以区分为以下四个领域:1、国民感情、认识、认同;2、国内政治;3、经济利益;4、国际环境,安全、主权。这四个领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日关系之间主要存在两个侧面:(1)强韧的侧面:经济互相依存;文化与社会的亲近感(传统的、现代的都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2)脆弱的侧面:历史;安全;领土;国民感情、认识。高原教授指出,中日要合作强化两国关系强韧的侧面、同时缩少脆弱的侧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认知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误解。

1972-1982年间,中日关系逐渐起步。一方面,日本天生对中国文化有亲近感,乐于学习汉字和汉文化;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在建交时也对中日友好有所宣传,注重将军国主义者与普通日本民众区分开来。

1982-1992年间,中日关系可以说是史上最好时期。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国民比例高达五成以上,两国之间的社会交往非常频繁。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日本动漫、连续剧与工业产品逐渐走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日本的崛起也使得中国方面有所隐忧。

1992-2002年间,中日关系进入到了新时期。由于诸多国际政治事件的影响(苏联解体、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邓小平南方谈话、台湾地区民主化、中共权力交接完成),自1992年天皇访华后,中日政治关系步入下坡路,而经济关系持续升温。一方面,“中国威胁论”由于中国的产品输出、以及台海危机开始在日本社会出现,日本社会民族主义上升,但是日本一些政治家,如细川、村山先生,都致力于道歉与反省过去的侵略历史。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情绪高涨,与之相伴的便是反日情绪升温。

2002-2012年间,由于02年的沈阳领事馆事件、05年的反日游行、08年的毒饺子事件,每当事件发生时,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就会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在中国有关其对于侵略历史态度的质疑不断。需要指出的是,小泉纯一郎多次在讲话中表明了对中国的道歉立场,但是没有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

高原明生教授指出,中日之间存在太多的误会。比如,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并非一直冷淡;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恶化是由于嫉妒中国的崛起,其实这些都是媒体所发出的错误信息。事实上,日本方面的政策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即不希望中国用强力手段改变地区现状;不希望历史问题干扰大局、停止交流,希望双方能够负起对地区和全球的大国责任。但是,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所作所为,令日本方面相当不安。对双方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差异,导致了双方在一些事件上越走越远,而媒体在其中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4年以后,中日关系有所缓和。但在15年、16年中,这一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磕磕绊绊,难以走上正常的轨道。对于这样两个地区大国而言,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然而,合作的基础在于,中日双方能够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相互理解对方的立场,并最终作出和解。

对此,高原教授希望,中日两国间能够改善、发展公共外交,纠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够通过对话与交流的方式,共同进行历史研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民间旅行、青少年交流,实现情感上的理解与融合。中日间的社会主旋律应当是“和解与合作”,而非“仇恨与敌视”。

讲座结束后,国务学院师生与高原明生教授展开了热烈的问答交流,分享彼此间不同的认识,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


  

  

CCPDS 徐杨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