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年度主题演讲第1期(总第370期)在智库楼404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行为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张书维老师以“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的行为实验:运用与展望”为题发表学术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联合举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胡业飞老师主持。

一、为什么要开展实验
在讲座开始,张书维教授首先提出了“实验是因果推论的黄金标准”这一论断。为了直观展示实验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张书维教授引用了CSSCI和SSCI期刊中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发表数量和趋势,表明了行为与实验公共管理正逐步成为公共管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书维教授指出,行为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独特的价值在于采用科学方法,从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微观视角深入剖析公共管理现象。而这一科学方法尤以实验法为特色。具体而言,实验法通过被试的随机分配,精确操纵自变量并系统测量因变量,以科学严谨的方式检验研究假设,从而揭示了公共管理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张教授详细介绍了调查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三种主要类型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后续深入讨论奠定基础。

二、如何做行为实验
为了让与会师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实验方法,张书维教授分别就调查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三种方法展开了详细阐述。
在调查实验部分,张教授以居民垃圾分类和居民节水行为的三个实验研究为例,展示了调查实验的基本流程以及实验设计的关键环节。他指出,要重视前测的“双刃剑”作用。同时,他解释了操纵检验的必要性及其出现位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此外,他还强调要注重收集与研究情境相关的控制变量信息,以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
在实验室实验部分,张教授引入了助推和助力两大行为治理工具,以在校大学生的公寓节约用电行为为实验情境,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精确测量四种干预类型(对照组、助推干预组、助力干预组和双重干预组)下的公寓用电量,验证了助推与助力干预对公共资源节约行为的积极影响,展示了实验室实验在控制变量、操纵自变量和测量因变量方面的优势。
在现场实验部分,张书维教授以公厕节约用纸行为为例,介绍了在大学公共卫生间所开展的多轮次现场实验。研究发现,助推能够有效引导个体的公共资源节约使用行为,而助力则能够赋能个体的公共资源节约使用行为。这一现场实验验证了助推与助力干预在现实情境中的有效性,弥补了实验室研究外部效度不足的局限。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张书维教授使与会师生充分理解了不同实验方法的操作区别和各自优势,明白了变量选取的重要性和研究开展的严谨逻辑性。这不仅激发了与会师生的研究兴趣,也为其后续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指导。

三、实验研究的未来趋势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张书维教授对实验研究方法的未来趋势作了展望。他首先提出要大力发展现场实验,提高实验的外部效度,最大程度体现“公共性”。为此,他建议研究者考虑现场实验室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争取在现场或实地寻找特定的被试群体,以提高实验结果的现实意义和可推广性。
其次,张教授强调要增加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实验中的运用。通过利用AIGC技术生成真实视频情境,可以增强被试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实验控制和改善实验效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科技进步对实验研究的深远影响,也为实验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再者,张教授提出要扩大实验研究的种类和范围。除了传统的调查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外,他还建议研究者探索联合实验、列举实验、反应时实验(如内隐联想测验IAT)、认知神经实验和复制实验等类型。这不仅可以丰富实验研究的手段和工具,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数据支持和证据支撑。
第四,张教授还认为可以采取实验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结合实验研究的科学严谨性和定性研究的深入细致性,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公共管理现象背后的复杂机制和因果关系。他建议研究者可以采取先实验后定性或先定性后实验,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情境灵活选择适合的研究路径和策略。
最后,张教授特别提醒要重视实验伦理问题。在实验前进行科学研究与伦理审查是确保实验过程合法合规、保护被试权益的重要环节。同时,他建议研究者在实验前进行预注册以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和透明度。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胡业飞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邀请与会师生进行提问和讨论。在场师生纷纷就实验研究中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向张书维教授请教。整场活动增进了师生对实验研究方法和行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开展相关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