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铃木规夫教授主讲“日本型政党政治的幻灭—观念政治视角下的世界与日本”

发布时间: 2025-03-28     浏览次数: 10

  2025321日,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年度主题演讲第2期(总第371期)在文科楼615会议室成功举行。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铃木规夫教授受邀以“日本型政党政治的幻灭—观念政治视角下的世界与日本”为主题发表学术演讲,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徐青副教授担任翻译。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包霞琴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郭定平教授点评,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臧志军教授、方秀玉教授、张晓栋老师和褚冠华博士也参加讲座。

 

  1 什么是“政党”政治?

21世纪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日本政党政治正面临重大转型。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观察这一变化,需要把握政治学中近代政党概念的特性。

“党”这一概念在日本具有悠久历史,可以追溯至7世纪“十七条宪法”时期,指的是在乡里中一组主义、主张、信仰、学问等方面有共同点的人们形成的集体或者同伴。梁漱溟先生在《人性与人格》中就曾谈到,古代社会虽无“从众”观念,却早已存在党派组织。党派是利益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团体。对于党内分歧,古人采取递进式解决:先循旧例,次行调解,最终诉诸武力。而现代政党政治的雏形出现在西方,通常认为其标志性事件是1678-1681年英国王位继承争议期间托利党与辉格党的形成。

随着时代发展,政党政治形态不断演变,受到地缘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进入21世纪后,生成式AI创造的虚拟现实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以及宗教话语的持续渗透,都为政党政治注入了新的变量。铃木教授将这些新兴因素统称为“知识的地缘政治学”。

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各国的政党政治都有各自独特的背景和“语境”。美国共和党从早期的革新政党演变为保守势力,民主党则成为左派代表。但当前支持特朗普的共和党定位模糊,这构成了日本政党政治的重要背景。

2 作为“革命政权”的特朗普第二任期

“革命”这一政治概念最早源自中国古代,后被引入西方政治话语体系。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克鲁泡特金将其定义为“在短时间内彻底推翻旧有制度的社会巨变”。当前,美国确实出现了一个可能彻底改变世界秩序的“革命政权”——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政府。该政权正试图在四年任期内摧毁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以及盛行三十余年的新自由主义体系。

与此同时,更需要关注的是,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明显经过充分准备的革命政权。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明确宣称其政权是“神选”的“常识革命”执行者。这一宣言需要被严肃看待——尽管其政策常显得冲动任性,实则是在系统执行预先制定的战略。其第二任期已非个人政治秀,而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右翼保守革命团队。

2025计划”是这一“革命政权”的纲领,由传统基金会联合100多个保守团体制定,包含详细的人才名单和180天行动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传统基金会主席凯文·罗伯茨牵头的、超过900页的报告《领导的使命:保守派的承诺》。该报告旨在将美国从激进左派的统治中拯救出来,并为下一届保守派政府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执行议程提供政策建议,被定义为是一个对抗精英传统和觉醒文化、团结保守派和美国人民的计划。在人事方面,该报告建议大规模替换非共和党籍公务员,而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正在执行这一计划。

作为更戏剧性的革命的一部分,特朗普政府正对盎格鲁-撒克逊情报体系进行激进重组,包括解散美国国际开发署及任命图尔西·加巴德为国家情报总监。值得注意的是,加巴德不仅反对支持乌克兰抵抗俄罗斯入侵,还会见了流亡莫斯科的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并为同样滞留莫斯科的美国情报机构前雇员斯诺登辩护。

从国际层面看,“2025计划”虽侧重国内事务,但其引发的关税战已波及全球。这一看似冲动的战略实则严格遵循总统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在《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的用户指南》中的规划。该研究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将推动国际贸易体系根本性重构,其核心特征是将关税政策与地缘战略深度绑定。

特朗普的“革命政权”团队所上演的最震撼的事件,就是2025228日特朗普、万斯与泽连斯基之间的“白宫事件”。副总统万斯在谈到实施停战的外交时,泽连斯基指责普京屡次违背停火协议,外交根本无济于事。特朗普介入争执并严厉批评了否定美国外交成果的泽连斯基,“你在拿数百万人的性命赌博。你在拿第三次世界大战赌博。你所做的是对这个国家(美国)的不尊重。”

总而言之,这一系列特朗普“革命政权”的动向,或许应该被视为当代国际政治格局重组的征兆。“漫长的19世纪”是大英帝国主导的列强瓜分时代;“短暂的20世纪”则见证了西方中心秩序的崩溃——前半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后半叶虽有过冷战时期的增长与革命浪潮,但最终以越战失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石油危机陷入衰退。而对于以“全球无序”开始的21世纪,俄罗斯在苏联解体的混乱后,普京通过集权重建秩序;美国从单极霸权陷入新自由主义危机,催生出特朗普的“革命政权”;中国则借助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在维持势力均衡的同时形成维持世界秩序的意愿。美俄因斡旋乌克兰停战达成某种默契,美国试图联俄制华,而中国则积极发展对欧关系。在这一多极化重组进程中,日本等国家面临重新定位的战略抉择。

在这种情况下理解美国政策,副总统万斯和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在特朗普政府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战略意义。他们受到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等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者相当大的影响。米尔斯海默教授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中提出了由美国主导的、以遏制中国为目的的平衡联盟,俄罗斯被拉入这个构想之中,现实也正朝着这个方向稳步前进。

特朗普政府对日本的定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重新定位为由美国主导的、以遏制中国为目的的平衡联盟和以对抗中国经济军事崛起为核心的美国防务战略的一部分。斋藤仁在《世界秩序改变时》中认为,特朗普政府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是暂时的现象:国际秩序如同赌局,霸权国家总是确保自身处于“庄家”优势地位。冷战时期日本在“大政府”模式下获益过多,成为美国打压对象;新自由主义时代日本沦为最大输家,中国则借机崛起为世界工厂。如今随着新自由主义秩序崩塌,美国正全力阻止中国夺取“庄家”地位,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游戏规则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这问题非常重要。对此存在两种代表性解读:理查德·哈斯所称的“自由国际秩序终结”,或如埃马纽埃尔·托德所言“西方衰落”。但是,即便美国这个“庄家”表面维持不变,其内部质变(如特朗普执政)同样会引发系统性变革。

3 特朗普与石破会谈成功的意义

对于日本政治而言,如何适应向多极化转型的世界秩序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政党政治将如何演变亟待思考。过去日本的1955年体制是在冷战背景下美国追求“强大的日本”的政策产物,其特点是日本的官僚体系、司法系统和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美国的政治意向。过去八十年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强大的日本”还是“弱小的日本”,都不得不反映美国政权的意向。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美国盟友,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事实上,田中角荣政权在中日关系的重建中试图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的尝试被认为是导致其政权短命的原因之一。

同属于田中派的石破茂首相与特朗普总统的关系无疑将成为判断日本政党政治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202527日,特朗普与石破在华盛顿举行会谈,官方公布的议题聚焦于强化日美同盟和深化经济合作。然而,据BBC报道,石破在会谈筹备阶段并未依赖外务省,而是以内阁调查室为中心,对特朗普政府特别是其人事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在会谈的开场白中得到了体现。会谈伊始,石破针对特朗普竞选期间遇刺经历的慰问,巧妙呼应了特朗普就职演说中“我是被上帝选中来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一系列讲话以及自身为“天选之人”的自我认知。与此类似,石破也曾写道,“如果我这样的人成为首相,那可能是自民党和日本国陷入巨大困境的时候。而且,这是天意。除非天命降临,否则这是不可能的。”石破家族三代信奉基督徒,且石破和特朗普都是长老派信徒,尽管后者为争取福音派选民而自称“无教派基督徒”。

石破精心设计的开场白迅速赢得特朗普认同,使双方建立起超常规的特殊默契,与泽连斯基的境遇形成强烈反差。双方在会谈中确认了彼此共同的加尔文派信仰立场,这一宗教认同成为双方建立信任的重要基础。在特朗普政府的交往模式中,这种基于信仰的精神纽带能促成深层次的相互认识。石破敏锐地呼应了特朗普“天选之人”的自我认知,特朗普也立即觉察到石破“天命首相”的宗教情怀。加尔文主义强调神的主权和圣经权威的五大核心教义,这一共同信仰背景为理解两位领导人的某些特殊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参照。

4 日本型政党政治中宗教与AI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1945年日本战败后盟军占领政策中的“神道指令”,该文件要求废除国家对神道的支持和管制,其深远影响延续至今。“神道是否属于宗教”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包含着影响日本近现代政治社会的复杂命题。

21世纪的日本政党政治研究中,如何理解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正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这一转向的现实背景是,无论是特朗普政府,还是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宗教因素都在其政治实践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有学者认为,世俗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可能只是冷战时期的特殊现象,但可以确定的是,21世纪的政治版图必将包含宗教维度。这一趋势也体现在日本国内,特别是围绕旧统一教会等新兴宗教组织与政治的关系讨论,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政治献金和选举动员等实用主义层面。实际上,当前日本各类宗教组织的信众总规模已超过全国人口,这些组织将与政党建立何种形式的互动关系,仍然是一个待解的课题。

历史上,日本学者们常用“日本教”概念来讨论信仰本土化现象,这与中国的“本土化”讨论相呼应。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深入探讨了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因缺乏制度化的宗教体系而形成独特的社会治理模式。这一观察同样适用于理解日本前近代社会的特征,因为“宗教”这个概念本身是作为西方基督教的对译词被引入东亚的。

谈到AI的时候,铃木教授认为,西方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关于技术失控的叙事传统,当代的AI威胁论实际上是这一古老叙事的现代变体。该说法可以追溯至犹太基督教的末世论思想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将当下围绕人工智能的争议置于这一更宏大的文化传统中考察,有助于恰当理解时下的一些极端言论。



讲座的最后,包霞琴老师对铃木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郭定平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臧志军老师、张晓栋老师、褚冠华博士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和提问,铃木教授同与会的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