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上午,在复旦大学文科楼615教室,韩国首尔大学郑在浩教授应邀参加交流会,与大家分享其即将出版的关于中国央地关系的专著。国务学院陈明明教授主持交流会,韩福国副教授、李瑞昌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华东政法大学吴新叶教授、汪伟全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王礼鑫副教授以及本校国务学院陈志敏教授、唐亚林教授、苟艳楠教授、陈云教授等参与讨论。
郑在浩教授的新书关注的是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其研究问题是:在中国,为什么在历史进程中,对地方的控制一直如此重要?围绕这一问题,郑教授首先介绍了其著作的大纲,其中涉及了中国央地关系的相关问题,包括制度性变化、分权与再集权的循环、中央对地方主义的态度等。其后,郑教授详细介绍书中第七章的内容:即纵向支持和横向联系的政治经济)。郑教授指出,在中国央地关系的研究中,横向联系很难获得研究资料。在很多材料中,例如统计年鉴等,更多地是提供纵向数据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高度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政府间的互相联系取决于中央的意志、需求和所提供的空间。总的来看,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联系是较弱的。而当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减少地区差异时,中国也在做一样的努力。书中指出了中国央地关系的四种类型:其一,纵向的资源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必须有足够的资源来供给地方;其二,纵向的政策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更多地是给地方下达政策命令,但较少物质上的支持;其三,纵向诱发的横向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联系的建立是在中央的命令之下形成的;其四,自愿形成的横向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力量缺失,地方发挥了大部分的作用。其后,郑教授重点讲述了两种中央命令下建立的横向关系类型,一种被称为捐赠-受助者关系,主要的案例有对自治区的援助关系、对因三峡工程受影响的居民的资助关系、对汶川等地震受灾地区的资助关系等。另一种被称为地区内与跨地区的合作关系,例如20世纪50年代存在的在大区之间交换稀有物资的行为、20世纪70年代设立的地区之间的协作办公室、改革开放之后设立的经济合作区等。

在郑教授的讲演后,韩福国副教授和李瑞昌副教授进行了点评。韩福国副教授认为,郑教授在对央地关系的类型界定上有很大的创新,值得借鉴。但是,根据书中的参考材料可以看出,郑教授更多地是依据中国的书面政策、统计年鉴等官方出版的资料,而较少关注实际的政治运作过程。事实上,政府很多的实际运作过程很难在政策里反映出来。因此,韩福国副教授质疑其书中按照书面的材料的类型学分析是否合理。李瑞昌副教授提出,即在中国的央地关系中,究竟更多地是政治在起作用还是经济在起作用?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人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陈志敏教授指出,在中国的央地关系研究中,政府的具体过程比较难研究,这也是很多相关著作中有缺憾的地方。唐亚林教授指出,在以前对中国央地关系的研究中,对水平网络关系的思考较少,郑教授的书在这一点上弥补了空白。在中国的央地关系中,有两大背景需要明确:其一,中国正由不平衡发展战略走向均衡、立体化的发展战略;其二,由以前的单向支持转向公共产品智能化、制度化的分工。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出现了共治需求,这也是很多研究的前提假设。唐世平教授提出,在书中提出的关于中央供应资源的能力和市场化水平的关系图中,对于关系的表述比较清晰,但是在论证过程中展开得太短,没有足够的演绎。另外,唐世平教授建议应该更多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注重市场的力量。而且,在中国,很多看似水平的关系,其实背后可能有中央的推动,这也是在研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张树平副教授提出,在考虑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联系时,不能忽略地方政府的国际化问题。陈明明教授提出,在中国,讨论中央地方关系时,不仅要关注政府间的关系,更要留意政党对央地关系的影响。
(CCPDS 侯喆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