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主题演讲第23期(总第94期)在光华楼西辅楼408举行。美国前驻荷兰大使Cynthia P. Schneider博士以美国的文化外交为例,为我院学生带来了题为“21世纪的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for the 21stCentury)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陈志敏教授主持了该场讲座。

讲座开始,陈老师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Schneider博士的经历。Schneider博士原于美国乔治城大学艺术史学院研究17世纪荷兰艺术,1998年至2001年期间担任美国驻荷兰大使,现为美国乔治城大学特聘教授。讲座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文化外交的定义;第二部分以美国为主介绍文化外交的实践;第三部分介绍21世纪文化外交的特点;最后总结了文化与文化外交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Schneider博士向大家介绍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三个概念。硬实力多指一国在军事、贸易等方面的强制力与限制力;软实力由约瑟夫·奈教授提出,指一国由其文化的吸引力而产生的说服能力,多表现于文化、商业、科技及教育等方面;巧实力则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战略性整合。接下来Schneider博士介绍了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的异同。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向世界介绍、表达自己的手段,文化外交则更加具体,指不同的国家与人民之间通过思想、信息、艺术等文化形式进行交流以增强相互认知与理解,其重点是信息的输入、输出的交换过程。以上只是文化外交的传统定义。在今天,文化的作用日渐重要,文化外交也因而包含了更多的含义与形式。
接下来,Schneider博士运用多个生动的事例为我们展示了当今文化外交的实践情况。她先讲述了自己刚就任美国驻荷兰大使时邀请荷兰与美国的外交官员共同观看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并由此拉进双方距离的故事,又相继通过爵士音乐家的国外演出、博物馆与文物保护等事例说明了文化外交在各领域、各层次的实践。
进入21世纪,文化外交呈现了新的特点。首先,外交不再仅局限于政府之间,而是扩展到公民、非政府组织、公司等多种行为主体。外交形式也不再仅仅是国际会议与签署条约,在互联网、媒体、音乐、文化交流等领域每时每刻都有文化外交正在发生;其次,文化外交不再仅仅是向外传播本国的价值观,而开始更加重视了解他国文化,从强调信息输出转为强调输入,以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最后,文化外交能够将人民的声音融入政策制定,使外交政策能更加反映并实现人民的需求。文化能够为我们提供认同、团结、快乐,文化为全球交流提供了语言,在不同国家间架起沟通的桥梁,21世纪里,文化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尽管目前文化外交在政府层面并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地位与作用正日渐上升。
演讲结束后,在场的中外学生们积极提问,与Schneider博士展开了热烈讨论。问题包括如何看待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流行文化但对日本仍持厌恶情感、怎样判断文化外交的实践成效等。Schneider博士回答道,人们对一国的态度与该国个体公民的态度之间的确存在割裂,但个体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一国整体的印象;文化外交的作用较难衡量,但比较美国实行文化外交的国家与未实行文化外交的国家,会发现前者相较于后者会出现更多的公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这些例子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化外交的确起到了作用。
(CCPDS 刁朔 供稿; 国务学院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