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上午9:3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第五十六期讲座暨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主题演讲第22期(总第93期)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德国前总统候选人、德国知名政治学者格西娜·施万(Gesine Schwan)教授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价值与情感: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英文题为“Values and Emotions in CapitalisticSystems: an Insurmountable Contradiction?”)做了精彩的演讲。此次演讲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顾肃教授和复旦大学讲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林曦博士担任了本次讲座的评论人。
施万教授在演讲开始时,以个人的家庭教育为背景,提出了她对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第一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的看法。她认为,马克思的这句话值得商榷。在她看来,社会的财富在于社会文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质量,在于“和平”“自由”“平等”“齐心协力”这些优良的价值观。进一步说,财富存在于脱离纳粹统治之后我们所获得的民主,也存在于创造性的活动。财富并不来自于商品、消费、物质或身份标志。然而在战后德国,大型的豪华轿车却又拥有了重要的意义。如果有谁在德国经济奇迹时期拥有一辆奔驰汽车,那么这个人“活得又像个人了!”——不管他或她在纳粹时期选择了哪种价值观体系,也不论除了物质富足之外还为什么而奋斗。这样的发展与德国的经济奇迹有关,但却并不是完全因为后者而产生的。
马克思推断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个商品社会。一场工人阶级的革命能帮助建立一个无阶级差别的世界,最终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们将在世界范围内调配“必需品”(而非商品)的生产。以马克思为旗号的一场场革命并没有将世界带入这样一个希冀的状态。事实正相反。恐怖暴力、劳工营、不平等,这些成为了列宁十月革命的后果。与此对立的是二战后西欧的发展。西欧的目标和政治策略通过分权的社会民主体制来制约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的宰制。这些西欧国家利用资本发展的生产力创造“共同富裕”(前德国总理艾哈德语),帮助达成了民主政治与资本经济逻辑体系之间的妥协。
1989年后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突出也是到目前仍旧持续的一大变化是逐渐告别了德国、欧洲和世界的分裂态势。这是让人感到幸福的变化。另一方面,第二种根本的变化也越来越清晰:政府政策倾向于取消法规屏障。这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也造成了世界边界的消解和资本逻辑的强大。政治体制虽然不同,但处于不同政治背景下的这一发展趋势却是一致的。几年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倡导的建立一个适合市场体系的民主体制,并将能保证“竞争力”始终作为这种体制的最重要标准。这就形成了文化和政治问题。追述历史,自由主义先于经济生产和民主体制,它是“风险”与“机会”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政治自由主义禁止将人作为工具使用。康德提出不能把人作为手段来对待,而应该时刻将人作为目的来看待。相反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逻辑将人系统化的作为手段、企业经济计算的生产因素、创造利润的消费者和被摆布的对象。
施万教授认为,经济逻辑是工具化的和量化的。它直接造就了理性的文化、计算的文化。人是目的的自在,有着情感——我们始终在寻找情感的核心,即自我存在的价值。而理性文化和计算文化中的人却失去了这一点。不论广告中的刻画有多美,人不可能得到任何无私奉献的礼物,而只是企业市场各种计算中的一枚微不足道的棋子。我们要反抗这样的境遇。而这一反抗的欲望为极端主义教派所利用,成为他们复兴某种教派的一个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计算逻辑被归结为西方的特性,这些极端主义宗教团体在政治上利用了我们对这种逻辑的愤怒,将我们的愤怒肆无忌惮的转化为工具。她指出,如果经济的全球化不能在政治层面上捍卫人的尊严,尊重个体的自我价值、自由、平等和团结,那么两种逻辑之间的矛盾就会在全球范围带来更加具有摧毁力的后果。我们需要全球性公共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成员,将竞争限制于经济领域,也促使竞争植根于世界范围的政治合作之中。我们必须不断抓住自由主义所提供的机遇,真正捍卫人类的尊严。
顾肃教授首先对施万教授的演讲作了点评。他首先谈到了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通常,自由竞争是经济取得效率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当通过自由竞争获取更高的效率时,也会出现贫富差距等其他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达到一种平衡。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平衡?当我们试图维护诸如平等这些价值时,是否会影响效率?接着,他从民主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中国,民主是人们热烈争论的话题。德国在二战后获得的成功离不开它的民主,而中国与西方不同,我们有中国模式。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民主政治改革,否则经济可能下滑。
林曦博士随后对演讲进行了点评。首先,他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施万教授的观点。哈贝马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定标准包括认知—工具领域、审美—表现领域与道德—实践领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经济与行政子系统的媒介(即金钱和权力)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然后,他阐述了社会理论和哲学的“情本体”转折。最后,他引用《百度90后洞察报告》的一些结果和数据,介绍了90后的爱情观、消费观和家庭观,并对前述观点进行了例证。
点评之后,施万教授对点评进行了简短的回应,随后与现场的听众进行了问答互动。主持人郭苏建教授对本次演讲进行了总结。他感谢演讲人的精彩演讲和现场听众的热情参与,并宣布讲座结束。
(高研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