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高原明生教授主讲“中日关系四十年”

发布时间: 2014-11-28     浏览次数: 443

2014年11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主题演讲第25期(总第96期)在第六教学楼6112举行,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兼日方秘书长、东京财团高级研究员、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国际论坛高级研究员、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高原明生教授作了题为“中日关系四十年”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陈云教授主持讲座。

高原教授首先介绍自己的分析框架,从四个领域:国内政治、经济权益、国际环境安全主权和国民感情认识来看中日关系四十年的发展。高原教授强调,自己作为一个地区研究的学者,非常重视地区平衡,自己也不仅仅是站在日本的角度,中日双方需要换位思考,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国民情感和对彼此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独立变数,只有双方都换位思考,才能避免更多的误会,加深双方的了解。

接下来,高原教授以时间为节点,按照四个领域综合回顾中日关系的四十年。

首先是从1972年到1992年。高原教授先对这段时间的中日关系作了一个总结;在这段时间的前期,日本的赎罪意识很强,不仅仅是在政界、媒体界,在社会上也还有很多经历过战争的人,他们对那段历史的反省还比较诚恳;加上在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很强,毛泽东、周恩来等等革命领导人,对他们有一种尊敬,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中日关系是比较亲近的。那么在这段时间的后期,中日关系发生了变化,趋于冷淡,原因有几个,一是89年政治风波,对日本人的冲击很大;而是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日本骄傲的感觉堕下,有些人完全丧失了自信,有些人为了自己的自信,开始美化日本的历史,但社会的主流仍然还是道歉反省,认知过去的错误;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修正主义开始抬头,对中日关系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其次是1992年到2012年,从国内政治的角度来说,前期,日本亲台势力比较大,但是在媒体界和政界,亲中的势力也很大;后期,日本政治流动化,虽然有一些对中国的批评,但是对中国的政策基本是稳定的。中国方面,前期第二大第三代领导人权力更替之后有稳固政权的需要,所以开始依靠民族主义;后期胡温政权对日本政策比较亲近,08年时达成了共同开发东海的共识,但是受到国内反日情绪的影响,目前正处在一个低谷。

从经济权益来说,前期日本预计到了中国的经济潜力,79年就提供了大批ODA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后期中国推动改革开放,日本积极支持中国加入WTO,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取消了ODA的支援,但是技术交流还存在,中日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加强了。对于中国来说,前期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大规模的引进了设备和技术,中国从日本的投资中受益匪浅;但是在后期,日本的相对重要性下降了,中日之间经济摩擦加剧,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一些影响。

从国民感情、认识方面来说,在前期,中国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以帮助稳定政权,同时基于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提出了批评;后期,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经济总量开始赶超日本,但同时英特网的发展,电视游戏动漫等的引进,国内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和情绪,一部分对日比较友好,一部分民族主义情绪激烈。

从国际环境、安全主权角度看,前期冷战结束,日本要求强化美日同盟,追求在地区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而对中国来说,随着苏联的解体,北方的威胁不在了,中国的战略眼光投向了海洋,以行动确保海洋权力,包括钓鱼岛;后期,中日之间关于东海油气、关于钓鱼岛等摩擦不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个主要症结,还有中国关心日本语台湾的关系,日本回归普通国家的主张,对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诉求等等,都让中国觉得不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中日关系走向冷淡。

2012年之后中日关系由于购岛风波而走向冰点;但2014年的首脑会谈又给了我们希望。高原教授最后总结展望中日关系的未来,认为中日关系有强韧性和脆弱性两个侧面,双方经济相互依存,文化和社会领域有很强的亲近感;但是在国民情感上,由于媒体渲染的历史问题,双方存在很多的误解。高原教授希望在未来,中日双方能够多层面的展开安全对话,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政府间和军队间的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媒体交流和共同历史研究,减少误会;双方还应协同探讨东亚秩序的构想,推动国内的改革。

演讲结束后,在场的学生们积极提问,与高原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问题包括钓鱼岛、能源、日本国民对中国的看法、日美同盟等问题,高原教授都一一作出了回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CCPDS 谢飞翔供稿;国务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