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全球国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圆桌会议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14-12-16     浏览次数: 243

2014124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在文科楼举办了主题为“全球国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的圆桌会议。本次圆桌会议由美国国际关系协会主席、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Amitav Acharya发表主旨演讲,由国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主持。我校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教授、国务学院外交学系主任潘忠歧教授任评论嘉宾。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仇华飞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萧枫教授和我院副院长苏长和教授、陈树渠中心访问学者郑宇教授等与会。  

   

首先,陈志敏教授介绍了Acharya教授的学术背景并对其访问我院致以欢迎。Acharya教授是一位著作丰富的学者,他的很多著作也被译为中文。在过去3年中,他完成了5本著作,包括最新著作《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The End of American World Order随后,Acharya教授简单介绍了自己所在的美国国际关系协会(ISA)。Acharya教授指出,尽管国际关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国际关系仍然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科学。一直以来,美国都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镇,世界各地的国际关系研究、教学都受到美国国际关系的影响。但这一现状正受到对美国的这种支配地位不满的学者的挑战,这其中就包括他自己。作为ISA的第一位来自非西方国家的主席,Acharya教授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地位进行了质疑,并提出要拓展国际关系的范围,把非西方的国际关系纳入研究范围,以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关系理论,而全球国际关系理论正是其为了改变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而发起的一个挑战。他指出,全球国际关系理论代替和超越了西方和非西方的划分,更具有包容性,而挑战则在于如何去完成这一任务。

Acharya教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全球国际关系理论(GlobalIR)?”他主要从六个维度讨论了全球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全球国际关系理论是基于多元化的普世主义(pluralistic universalism):这不是意味着要将其运用到所有人(apply to all),而是强调应意识到并尊重我们间的多样性。这与一般意义上普世主义有所不同,普遍意义上的普世主义由西方,更确切的说是由欧洲所定义,它总是把一个模式——欧洲模式运用到世界各地,而不论其他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性。多元化的普世主义则致力于从不同文化寻找理念,探索它们共同点,尊重多样性。

第二,全球国际关系理论是建立在世界历史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希腊—罗马历史、欧洲历史、或是美国历史。纵观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概念,如均势、共同安全、主权、国家等,它们都是来自于欧洲历史,而其他国家如中国、印度、埃及的历史和文化中相似或相同的概念却遭到忽视。Acharya教授指出,世界历史对理解国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世界上不同国家各自不同的历史都对理解国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他随后通过列举战争逻辑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全球国际关系理论涵盖了现存的国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而并非将其取代。尽管有一些激进的学者全盘否定现存的国际关系理论,Acharya教授认为现存的国际关系理论,如结构主义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而且国际关系理论正在发生改变,它越来越多的关注非西方世界,这给非西方理论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对待现存的理论,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重构和修正,而不是抛弃它。

第四,全球国际关系研究整合了区域、区域主义和地区(area)研究。地区和区域主义是全球国际关系的中心观点。Acharya教授指出,世界霸权在衰退,世界上不再会有单一的霸权力量。目前,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处于衰落,同时区域力量也正在发展,区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地区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他指出,不了解地区,就不能真正理解全球国际关系理论。

第五,全球国际关系力量避开了例外论。Acharya教授不仅批评演变为对别国的干涉主义的美国例外论,而且指出各国的文化特质是全球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全球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基于各种不同文化来提出一些具有普世主义性质的观念,而应避免例外主义。他认为,某种文化的理念可以同样供其他文化运用。

第六,全球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在于承认物质权力以外的多种形式的机制:包括抵抗、规范化行为和全球秩序的地方化构建。这一点意味着非西方国家在构建全球的国际关系理论上也将作出贡献。他认为原因在于:首先,非西方国家的文明对国际文化做出了很多贡献;其次,不管从物质还是非物质层面看,非西方国家在建设全球秩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全球观念转移正在或将会迫使全球权力进行转移,因而非西方国家的作用将愈发重要。

Acharya教授认为,全球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不是所有的历史阶段都是由西方占据主导地位,每个文明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相互学习,而全球国际关系也应如此。他认为学习世界历史中不同形式的机制会让我们有一个更包容性的学科,如果我们不随国际关系理论的全球化而动,我们将会变得相互分离。

陈志敏教授指出全球国际关系理论的观念转换是否会更具有包容性,以及非西方世界是否会对全球国际关系理论做出贡献将面临很大的挑战。任晓教授评论了演讲,并对“理论”一词的定义和中国学派的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潘忠岐教授则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国际关系概念的翻译问题进行了讨论。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与Acharya教授就全球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发展、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及中国学派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CCPDS 高维凤、黄贝供稿;国务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