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吕大乐教授主讲“香港的尴尬:香港在回归路上所遇到的困难”

发布时间: 2014-12-18     浏览次数: 2613

20141217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主题演讲第33期(总第104期)在文科楼725举行,曾任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及系主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为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系的香港社会研究讲座教授吕大乐教授作了题为“香港的尴尬:香港在回归路上所遇到的困难”的主题演讲,这也是吕教授访问我院期间所做的第二场讲座。国务学院副院长陈周旺教授主持讲座。

   

 教授首先回顾了香港回归的经过,提出早在七十年代初将香港从联合国非殖民化的名单剔除是一个后果严重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对于香港前途的讨论始于1979年港督麦理浩访华,由英方主动提出的这次会谈明显准备不足。1981年开始香港前途问题终于被排上议事日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揭开了中英谈判的序幕,而随着谈判的不断推进,香港出现了信心危机,这种信心危机一直持续到九七回归。回顾香港的回归路,吕教授总结了九大尴尬之处。首先,谈判双方无法达成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曾经提出过的方案包括“主权换治权”、“续约”等。就香港人而言,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维持现状,因为担心谈判没有进展中方提前收回香港,因此一国两制的提出,作为一个多方均可接受的妥协方案,最终被确认为基本架构。

其次,由于最终的解决方案无法使所有方面都满意,不少人决定寻求个人自保之策。香港迎来了一次移民潮,移民意味着无论九七回归之后形势如何,移民个人或其家庭所受的伤害可以减至最低。同时,移民也意味着将个人与整个香港群体分开,对于正面处理香港的改革问题毫无建树。

第三,港人关注的焦点是维持现状,因此不变是谈判的主旋律。而这种将香港现行制度“急冻”起来,以待九七之后即可按原状运行的静态思维,一方面严重低估了去殖民地的冲击,如政治认受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具前瞻性,没有对于五年、十年,乃至更久的规划。

第四,上述静态思维的要义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互不干扰对方,但是这种静态思维并没有预计到大陆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只要香港维持资本主义,便可保持经济的繁荣稳定。而对于这个前提假设的论证恐怕也是不完整的。

第五,静态思维的一国两制并没有将香港与周边地区的区域融合问题纳入考虑范围,这个区域融合包括人口流动、资金流动、融入国家市场的一部分等;也未考虑到香港回归后的一些附带效应,如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子女,以及香港自由行的开放给香港旅游业和城市荷载能力带来的压力和冲击。

第六,回归中对于香港的定位假设是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中介。却未考虑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蜕变,大国崛起后更多以国家为单位走向世界,在此状况下,香港就面临着功能的调整。

七,香港的回归并没有正面处理民主化的问题,无论是建制派还是普通民众,都没有想过香港是否需要全面的民主化。而在出现了民主派后,特区政府也未将其作为一个合作对象真正纳入到制度中来,而是利用比例代表制等方法减小其影响力,分散其势力,却未曾想到一个分散的反对派并没有削弱反对派的力量。

第八,香港回归至今的政治论述比较贫乏,至于一些政治议题更是无法得到充分的讨论。

第九,官方对于一国两制的论述也有诸多缺陷,如民族主义的论述起点,对于香港特殊性认识的缺乏,以及港台关系的影响等。意识形态的空白更是加深了对于一国两制的信任危机。

讲结束后,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们积极提问,与吕大乐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内容包括香港的阶级分化情况、香港改革的动力、香港的代际问题、全球化经济下普遍的意识形态缺失问题、特区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方法等。吕教授一一作出了解答和回应。

 

CCPDS 庄思慧供稿;国务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