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David A. Lake教授主讲“治国之术的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 2015-04-15     浏览次数: 160

2015327日,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研究中心2015年度主题演讲第3期(总第107期)在文科楼725举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政治科学杰出教授、Jerri-Ann and Gary E. Jacobs社会科学教授David A. Lake作了题为“治国之术的研究现状”的演讲。国务学院张建新教授主持讲座,国务学院陈志敏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任晓教授等与会。

  

Lake教授以中国逐渐建构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背景作为开场白,重点讲述了国关理论的四个方面。

首先,Lake 教授简单阐述了两大类传统理论,包括三大理论论战,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主义和行为主义,70年代后的范式争论。另一种传统论述是九大范式之争,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女性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

其次,Lake教授阐述了对范式的个人理解。理论界的范式之争流露出许多病理性问题,如具化研究传统、奖励极端理论、混淆研究传统和理论、研究局限于可证实的传统领域、将首选范式界定为科学范式等等。融合交叉于宏观理论和范式中的中观理论是Lake教授较为看好的理论方式,它更多基于是问题解决方面,目的是解释世界政治的特殊现象和问题。

在谈及中观理论时,Lake教授重点讨论了中观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两点。一个是经济政治学的创建,经济交换造就了分配结果,从而产生胜者和败者,两者在国内制度中国存在竞争。上升到国际领域,政策通过国际体制的妥协而制定出来。另一方面,民主和平论引起了世界学者的关注潮流,国家体制在该理论中占据重大意义。因为体制在透明度和可信任性方面的差别,民主和平论有很大市场。在回答本院学者的提问中,教授认为中观理论和IR理论之间并不存在原则上的区别,这是寄予中观理论很大的肯定。他在报告中多次提出,中层理论是就问题产生解释,就事论事,而宏观理论太过宏大,构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面对国际政治理论林林总总的范式,学界一直有方法论上的期待,希望能够把这些不同的理论最终融合起来,综合解释纷繁复杂的世界现象。Lake较为形象地解释了这一期待的现实性问题,每一种范式侧重自我的逻辑演绎和学术评估,很难将其全部整合交叉于较为完整、系统的综合理论。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理论分时和派别问题?Lake教授建设性地提出了统一框架——避免巴比伦塔模式,即引导所有的理论在创建过程中,都遵循统一框架,细化利益、互动、制度和信息四点。统一遵守这四原则,有助于理论提出者逻辑性的反思自我理论,创建更具逻辑严密性的理论,也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理论的过度繁杂化。

与传统论述不同,Lake认为真正的论战是在认识论层面,一种是法理性解释,也可称为假设性演绎方法,其可以促发可证伪的假设;另一种是论述协议,在答学生问环节,Lake一再强调论述协议是一种因果式的辩论,由因到果的理论。除此之外,科学化地认识其他理论范式,一定要认识和尊重其他解释形式的合法性,并用其独有的术语去批判;承认任何认知方式或多或少都能应用于不同领域等。

最后,Lake教授讨论了美国国关理论何去何从问题。他指出,美国理论界范式分支逐渐退化,越多年轻学者不再限于一种特定的理论分支。本土理论界开始增加对中观理论、问题解决理论的关注,也更强调因果进程。

师生互动环节,在被问及理论构建问题时,Lake教授阐述了自己的学术倾向——偏爱解释“为什么现象会发生”,建构自己感兴趣的理论。他还提到,一个有争议的理论,是因为它存在假设错误,并不是因为法理性解释和论述协议的区别,因此避免错误假设是学者建构理论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

  

CCPDS 刘文秀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