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林泉忠副研究员主讲“东亚海洋权益争端中的台湾”

发布时间: 2015-05-13     浏览次数: 235

2015421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主题演讲第06期(总第111期)在复旦大学文科楼725室举行。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泉忠副研究员以“东亚海洋权益争端中的台湾”为题发表了演讲。此次演讲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定平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郭定平教授简单介绍了林泉忠副研究员及其学术背景,并愉快地回忆起了他们一同在东京大学法学部求学的经历。林泉忠副研究员在进入正题之前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了在座的同学们对于钓鱼岛归属的看法。

林泉忠副研究员首先从地理和地质上论证了钓鱼岛属于台湾的附属岛屿这一基本命题。从地理上看,钓鱼岛距离台湾本岛90海里,且台湾东北三岛与钓鱼岛地质结构上相同。值得注意的是钓鱼岛与冲绳群岛间有一条深达两千多米的海沟,成为了“自然边界”,而这一海沟在中国古代册封使的记录中被称为“黑水沟”。从历史上看,由于明朝册封使前往琉球进行册封一定需要经过钓鱼岛,故而中国人发现钓鱼岛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五年,明太祖第一次遣使册封琉球的时候,钓鱼岛就被纳入了噶玛兰厅冲要的记载。1955年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的时候,曾经在钓鱼岛短暂驻军。而2004年台湾完成了钓鱼台(大陆称钓鱼岛)列屿的土地登记,行政管理属于宜兰县。

其次,林泉忠副研究员指出马英九非常重视“台日和约”马英九认为“台日和约”是“第一份”国际法法律文件,证明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回归中国,认为就是这份文件直接否定了台湾地位未定论。1969年联合国发布爱茉莉报告,认为在东海和黄海海域至少有600亿桶石油。随后两岸开始关注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在得知美日商谈的归还冲绳协定中涉及钓鱼岛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台湾留学生“维护主权同盟”于1971129日游行至日本领事馆抗议。1971717日, 美日签署归还琉球协定,其中涉及到钓鱼岛。,1971711日,“ 中华民国”发表声明反对将钓鱼岛列入归还的范围,197112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反对美日协定中涉及钓鱼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将冲绳(包括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移交给日本的时候,美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保持中立,林泉忠副研究员认为,这是因为当时中美关系正拉开新的篇章,美国为了要给蒋介石集团面子,故而在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上做出让步,不持立场。

林泉忠副研究员之后回应了日本对中国的最大的指责也是当前钓鱼岛问题的最大的疑团——为什么两岸均没有在东海发现石油之前对钓鱼岛问题发表过声明。林泉忠副研究员认为这是因为,两岸都认为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在二战之后是连同台湾一起回归中国的,是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当然的主权,觉得并不需要针对某一岛屿单独发出主权声明。而之前日本对钓鱼岛的更名也好,吞并也罢,都是在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时期进行的,而且是秘密进行的,并没有在官方报纸上发表公告,两岸自然也没有注意到日本的行径。而林泉忠副研究员指出,在台湾方面其实早在1965年就有“外交”内部资料探讨过钓鱼岛问题。

之后,林泉忠副研究员谈了马英九对于钓鱼岛和东海问题的基本政策。马英九对东海及钓鱼岛的政策主要有三点:“不挑衅,不回避”;领土主权无法分割,但是天然资源可以分享;“不与大陆共同处理”。基于不挑衅,不回避”,台湾方面既不鼓励也不组织台湾渔民前往钓鱼岛宣誓“主权”,但是如果有渔民前往会派海巡署的船只进行护航;针对天然资源方面,马英九与日方签署了“渔业协定”,共同分享渔业资源。随后林泉忠副研究员主要谈了马英九为什么坚持“不与大陆共同处理”东海以及钓鱼岛问题的原因。他认为,本质原因在于两岸双方对两岸关系的定位上没有共识,这就使得共同处理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林泉忠副研究员最后展望了两岸之间在钓鱼岛和东海问题上开展合作的远景。他认为两岸应当首先推动学界对钓鱼岛和东海问题进行共同的研究,两岸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并且制定相同的“说帖”,其后慢慢地由民间的交流和共识向官方发展,共同守卫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财产。

 

 

 

CCPDS 周思勰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