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主题演讲第11期(总期第115期)在文科楼630举行。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Beryl Radin应中心之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政策分析的近期发展与动向” (Policy Analysis Reaches Mid Life)的讲座,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敬乂嘉教授主持了讲座,上海财经大学唐莉老师做讨论人。
敬乂嘉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Radin教授的学术经历。她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曾担任期刊《公共行政研究与理论》(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的总编辑,是前任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协会(Association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会长,在公共政策分析领域进行着长久深入的研究。
讲座中,Radin教授为我们梳理了政策分析,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和一门学科,其发展的背景和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以美国为核心,政策分析作为一各领域得到了肯尼迪政府的重视,其使用由最开始的经济部门向其他部门、机构慢慢扩展。分析人员大多有经济学的背景知识,依赖于经济学的手段,如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这一阶段的政策分析主要为内阁官员服务,着重在对新政策的分析上。到了70年代,政策分析作为一种学科才逐渐建立起来。
第二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政策分析的使用在美国联邦政府各行政机构中迅速扩展,并延伸到了国会,随之拓展的是政策分析的服务人群,不仅限于之前的内阁成员。这一阶段中,政策分析人员的学科背景更加多元,有来自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家加入,各种智库团体也兴盛起来。政策分析的重点开始转向对现行政策的评估。此时,作为学科的政策分析也开始走向国际化。此外,这一阶段逐步浮现的一个问题是,政策分析收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分析”与“倡议”(Analysis vs. Advocacy)开始难以划分。
第三阶段:在21世纪,显而易见地,政策分析得到了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充分重视。但其收到政治因素影响的程度也在加深,前一阶段“分析”与“倡议”模糊界限的问题延续至今。此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政策分析本身在走向国际化,其研究内容也深受全球公共问题与议程的影响。
接下来,Radin教授基于自己在此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与观察,讲解了近来政策分析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政治系统中,在不同的政府结构下,政策分析也呈现出各自的特征等。每个国家设定的发展目标各不相同,在政策制定方面有着自己的程序和方法,对不同政策领域的重视程度不一,比如,在一些较为富裕的社会中,环境保护被置于经济发展之上。政策分析需要了解特定国家和社会中的普遍价值观。其次,有差别的政府结构(如,议会体系与权力分享体系)中,决策以及相应的政策分析的特征也有所区别,比如在政策分析服务对象方面。普遍而言,现今情况下决策者面临着更加多元的顾客群体,政策分析也要将此考虑在内。此外,Radin教授指出,“信息(information)”、“意识形态(ideology)”、“利益(interest)”是三个政策分析所要考量的基本因素。最后,Radin教授也指出了目前在美国的政策分析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在方法上,政策分析主要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但是却过于关注成本与预算,没有充分评估政策的收益几何。
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唐莉老师基于Radin教授的讲座做出评论,并提出若干问题,在场师生也加入了热烈、细致的讨论。
(CCPDS 李丹瑶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