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主题演讲第15期(总期第119期)在文科楼630举行。荷兰特温特大学(Univeristy of Twente)教授Rene Torenvlied应中心之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公共管理者对规则的服从:监督、形塑和内在激励的挤出效应”(Managerial compliance with regulations: Oversight, framing, and the crowding out of intrinsic motivation)的讲座,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敬乂嘉教授主持了讲座,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兼任我院教师的Martin de Jong副教授做讨论人。
敬乂嘉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Rene Torenvlied教授的学术经历,他目前正担任担任期刊《公共行政研究与理论》(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的联合编辑。
公共管理者时刻受到所处外部环境,包括外部组织、行动者、顾客、科技等等的冲击(environmental shock)。管理者运用提升绩效的种种管理策略,如网络合作等来抵抗环境冲击。同时,公共管理者也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包括外部的规则、规制、程序等。对于此,他们可能采用的管理策略是对这些外部规则“扭曲执行”、或者根本不服从。由此,很可能产生公共管理问题,以食品安全为例,中国曾出现牛奶质量事件,荷兰曾有过牛肉质量问题。
这场讲座的内容基于Torenvlied教授在此问题上的一项实证研究,关注了目前为止研究较少的这个主题——公共管理者对外部规则的服从,其所论证的核心问题是:在何种情况下,组织的管理者会扭曲甚至破坏外部的规则、规制和程序?这种扭曲到达了怎样的程度?
Torenvlied教授综合了来自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各种理论,如,服从理论(theories of compliance)、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理论(theory of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以及内在激励的挤出效应理论(theory of crowding out of intrinsic motivation),提出了关于管理者服从的研究假设。研究应用了大样本的数据,其中的研究对象包含了1348位荷兰小学校长。Torenvlied教授以“服从”为因变量,设置了4个测量指标,选取了“自我规制”、“监督控制”、“社会互动”等五个自变量。研究分析了两种情况下的管理者服从:(1)组织受到监督;(2)组织不受监督。最后的结果显示,来自视察人员的监督对研究对象对于规则的服从并没有直接影响。事实上,监督的出现改变了研究对象对规则服从的机制——从内在激励转向外在激励。Torenvlied教授同时也指出了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和问题,比如因果关联问题、自报告可能造成的数据偏差等。此外,在场师生也就此研究结论在其他环境、国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Martin de Jong副教授基于Torenvlied教授的讲座做出评论,并提出若干问题,在场师生也加入了热烈、细致的讨论。
(CCPDS 李丹瑶供稿;国务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