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主题演讲第39期(总第259期)在文科楼622会议室举行。墨尔本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国际关系教授Andrew Walter发表了题为“The Changing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Finance”(发展融资中的政治博弈变迁)的主题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副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复旦学者”(Fudan Fellow)Rosemary Foot教授、国务学院潘忠岐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贺平副教授、国务学院吴澄秋副教授等出席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敬乂嘉教授介绍了Walter教授的学术背景。Andrew Walter教授是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在牛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职,现为墨尔本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教授。他发表了许多有关国际货币和金融及其在国际间与国家内部治理方面的政治经济学文章。他的最新著作《财富效应:中产阶级的远大期望如何改变银行业的危机政治》即将于2019年初出版。
讲座正式开始。首先,Walter教授指出,发展融资方面的既有研究认为,作为战后的一种创新,多边开发银行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未能摆脱政治的影响、常常沦为债权人权力支配的工具、机构松弛等问题。以美国在世界银行为例,多边开发银行通过治理设计、规范、规则、透明度等方式来反映主要债权人的影响。多边开发银行只是调整,而很难消除这种不对称性。在Krasner法则中,相对于地区性大国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如日本在亚洲开发银行),借款人更倾向于以霸权为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如美国在世界银行、美国开发银行)。债权人对多边开发银行的影响也在不断进化。另外,非政府组织也日益影响多边开发银行的政策。在政府贷款中,亦会受到地缘政治和受援国利益的左右,进而对受援国的政治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Walter教授针对新兴开发银行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当下,虽然主要新兴国家拥有日益增长的财政资源和专业知识,但它们仍然面临着很多既有且成熟的多边开发银行。发展融资领域的竞争随之不断加剧。最近,日本同意增加亚洲开发银行资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于2018年9月承诺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的发展融资、2018年10月美国参议院的“‘Build’Act”等都纷纷传递出竞争加剧这一信号。因此可能带来的连锁效应,包括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政府贷款、借款国自身影响力普遍下降、借款国自主权加大等。
最后,Walter教授提出几个疑问,“新型的发展融资会不同以往吗?政治性贷款会持续吗?”他认为,如果政治变得无关紧要,那么中国的发展融资将会非常的与众不同。中国约一半的贷款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采用美元,实行浮动汇率。但同时,中国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例如: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为高风险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债务违约屡见不鲜。关于有声音质疑中国是“债务陷阱外交”(Debt trap diplomacy)的问题,Walter教授认为,这其实更多的像是发展过程中的纠缠,在某些情况下中国也可能出现过度借贷的问题,受到一些借款人地缘政治利益的影响等。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围绕多边开发银行之间的合作、信息公开和透明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CCPDS 供稿 丛琬晶;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