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主题演讲第35期(总第255期)在文科楼615举行。来自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王清芳教授以“美国大学区位与STEM毕业生就业情况”为题做了学术报告。国务学院唐莉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前,唐莉教授简单介绍了王清芳教授的学术背景。王教授任职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公共政策学院。她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主要关注与少数群体(移民、少数族裔和女性)有关的不平等问题,如地理因素与制度对少数群体的企业家精神的形塑,以及大学在地区发展和国际移民中扮演角色等。本次讲座是基于王教授近期的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展开的。
讲座正式开始。王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基本背景脉络。关于STEM类专业,学界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层面的“知识经济”和“推动地区发展”,以及个人层面的“高收入、职业稳定性保障”和其“对女性与少数群体的收入均衡器作用”等。关于大学区位的研究,则主要置于“大学的选择”这个脉络下。而对于大学毕业短期内职业表现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个人层面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影响”和“性别与族裔影响”,以及大学层面的“大学质量、规模和多样性的影响”和“大学类型的影响”。然而,专门针对STEM专业毕业生的研究并不多,对职业表现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个人和大学两个层面,缺少对大学区位因素的考量。对于就业情况的衡量也鲜少见到“收入”以外的其他变量。
然而,一些现象却表明,美国大学的区位对个人发展尤其是STEM专业毕业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全美超过50%大学生在离家100英里之内的地方上学,而有70%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所在州就业,加之由于经济衰退,美国国内的跨州人口流动正处于历史低点;另一方面,STEM类专业就业的高科技产业中心的分布并不随机,且相当不平均,这导致了人才的供给需求上的不匹配。很多原本处于城郊或镇上的大学也逐渐开始在大城市中开设校区,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多便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教授选择了“STEM毕业生的早期职业发展情况与个人、制度和大学区位因素的关系”作为研究问题,基于来自美国国家统计局(US Census Bureau)和教育部的四套全国数据,王教授划分出了个人、大学、所在地区三个层面为单位的数据,并以“收入水平”、“失业率”和“非充分就业率”这三个变量作为衡量“早期职业发展情况”的变量,采用多层次线性回归(Multilevel Linear Regression)的方式进行了这项研究。
王教授最终发现,在个人、大学、和区位三个因素中,个人因素对职业发展影响最大,其中女性和黑人身份对毕业生有较为显著的不利影响,而更高的学历、经验和流动能力则能显著提高职业表现,并且这种不平等现象在经济危机后一直在增加。
在大学层面,王教授所得到的结论则不多,仅有一则:大学在STEM学科上具有专长能显著提高收入。
在区位层面,王教授发现,高科技中心的存在对大学的毕业生收入表现有显著正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经济危机后正日益增强;而在“失业率”和“非充分就业”两方面,区位因素则展现出了远高于制度因素的解释力;当然,区位因素对不同学科的影响则各有不同。
在此基础上,王教授提出了一些研究的更进一步结论与可能影响。大学与所在地产业的更多互动和联结将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机会;而未来大学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教学和科研的之外,“就业情况和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的比重也将逐步提升。更进一步,大学本身的培养目标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主题。大学与社会(尤其是周边社区)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互动,过分地执着于SCI,反而容易使得人才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脱轨。那么,大学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也因此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王教授与在座师生就美国高校STEM人才情况、地域不佳的大学的脱困策略、校办企业的因素、该研究结论在中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CCPDS 李俊达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