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主题演讲第40期(总第260期)在文科楼622举行。来自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王清芳教授以“中国创意产业与城市复兴的比较研究”为主题做了报告。讲座由国务学院李寅老师主持。

李寅老师首先介绍了王清芳教授的个人履历。王教授任职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公共政策学院。她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主要关注与少数群体(移民、少数族裔和女性)有关的不平等问题,如地理因素与制度对少数群体的企业家精神的形塑,以及大学在地区发展和国际移民中扮演的角色等。本次讲座是基于王教授与清华大学一位学者的合作研究。
王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当前文化和创意产业在国内的情况。当前中国的文创产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不仅刺激了城市建设,也带动了城市文化的复兴。她们的研究所聚焦在两个问题:什么因素影响和形塑了创意产业?艺术和创意产业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城市文化复兴?王教授笑称,她们研究的关注点可以总结为:“如何创造创造力”。
接着,王教授回顾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演变历程。自改革开放前起,作为一种公共事业的“文化事业(cultural institutions)”就已经出现并有了一定的发展;2004年后,更强调其经济因素的“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开始成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十一和十二五以来,这个概念被“文创产业(Art & Creative Industry)”所替代,并强调“创新”这个概念。当前,全国文创产业的三个最大的聚集区恰好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个全国性经济中心。文创产业在中国城市内部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中心城区中围绕传统文化地标的文创产业、都市边缘依托旧场改造的文创产业、高科技中心附近的文创产业和城市之外的乡村文创产业。
王教授谈到,一般而言,以下的一些因素对于文化或文创产业发挥着影响:艺术家、可靠的经济支持、艺术和创意产品的市场、社会资本、共同体聚集、非营利机构、社会经济背景、国家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相关各方的合作情况,等等。然而对于中国的情境而言,有一些独特的因素则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国的文创产业首先与所在城市的GDP水平有很强的伴生关系;其次与金融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很强正相关;与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很强联系,也与各个城市的竞争力密切相关。
王教授提到,随着文创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它能逐步增强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资本形成,并改善社群形象、塑造社群认同。然而王教授也承认,当前中国的文创产业正面临着多种困境。其一是同质化,这在“古镇”这个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其二是艺术家与居民的隔离,在日常生活中从创产业从业者与同一社区中的居民甚少发生联系;其三是贵族化(gentrification),即随着文创产业在某一地的发展,地租、房租和各方面生活成本的剧增迫使原住的草根艺术家们不得不弃城而去。这些现象背后的一个共性逻辑是对经济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对其他元素的普遍忽视。王教授认为,种种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三组值得把握的主旨:即“创业精神”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产业增长”与“社会和社群建设”的矛盾,以及“精英化”与“社会整合与场所建构”之间的矛盾。她也建议,未来针对中国文创产业的学术研究可以将关注重心放在国家的角色、社会影响以及社会整合三个方向上。
最后,王教授还引用了她在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所做的田野调查的材料,将美国的草根文创产业的状况与中国的文创产业做了对比。她谈到,纽瓦克的文创产业是在没有太多政府插手的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它有四个重要的特质:其一是它参与了社群身份的建构,为社群发声,成为社群的赋权者。其二是这个庞大的草根产业成为了艺术家们事实上的“经纪团队”,并管理和培育着一批批新的艺术家们;其三是它通过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如环保行动、社区教育、社区改造等)与周围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四是它事实上背后有一个庞大的艺术创意人才库和各类大学、学院等教育机构的培养项目作为人才支撑。
在随后的评论和问答环节中,李寅老师提出了关于“在研究中是否需要区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问题,王教授表示这一组对立关系恰好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焦点,既往研究往往更多关注艺术的消费,而对艺术的生产环节今年得到更多的关注。此外,王教授与在座诸位同学还就中国的文创产业的定义和所指、中美文创产业背后政治经济社会背景(context)的差异、“体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CCPDS 李俊达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