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由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中心举办的年度主题演讲第6期于文科楼615会议室举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海洲教授以“不爱红装爱武装:新中国女民兵宣传画与政治认同”为题发表学术演讲。王海洲教授运用图像政治学的方法,对两百余幅女民兵宣传画进行描述、分析和阐释,讲述了新中国女性如何通过构建期全新的性别认同和国家认同,变成社会主义建设中“半边天”的故事。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胡鹏副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加。
王海洲教授长期耕耘于对于政治仪式、政治认同以及政治现象学的研究,其中认同问题为其研究的核心关切。图像作为一种符号现象,在认同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海洲教授以女民兵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女民兵宣传画的研究来探寻新中国女性,特别是毛泽东时期中国女性的性别认同和国家认同。
1. “我是谁”:武装的娜拉和解甲的木兰
女民兵在中国的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解放前女民兵在赤卫队以及后勤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建国后,由于战争的结束女民兵的数量一度锐减,但在1958年中央提出要“大办民兵师”后,女民兵数量又得到大幅增加,最高占到全国民兵数量的44%左右。之后女民兵的数量有所下降,在经历了短暂时间的反弹后,最终在改革开放后国家不再维持庞大的民兵规模,女民兵数量迅速降低。
现代女民兵与传统女性角色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上,女性隐居于深闺,与男性有着鲜明的性别分工;而现代女民兵参与户外生产和战斗,被国家视为与男性相平等的成员群体。女民兵组织的建立突破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壁垒,是现代公共生活展开和民族国家生成的结果。女民兵既有易卜生经典作品《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意向,也有中国古代参军的花木兰的面貌。从被动的“民女”到主动介入国家生活的“女民兵”,这展示了一部“武装的娜拉”的奋斗史。在国家动员和政治参与的双重刺激下,女性成为社会生产和国防的重要人员。尽管完成了国家义务,女民兵却仍需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与“武装的娜拉”不同,“解甲的木兰”是去国归家的象征,不过当国家有所需要时,木兰依旧能够披甲上阵。娜拉弃家救国,而木兰则去国还家,两者都牵挂着家和国。对于新中国的女民兵和女性来说,家与国的对立和是性别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起点。
2. 读图时代的女兵宣传画及其研究方法
女民兵宣传画也反映了新中国的时代特征,从1949年到1977年可分为3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为探索时期,中国的宣传画家开始模仿学习苏联的方式绘制宣传画。1958年至1965年为鸣放时期,此时的宣传画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宣传画中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美好想象。1966年-1977年则体现了“三突出原则”,即创作中要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从左至右,分别代表了三个时期的女民兵宣传画
在研究女民兵宣传画时,王海洲老师主要通过中央美院图书馆特别馆藏对女兵宣传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基于图像政治学并结合政治社会学、政治现象学等方法对女民兵宣传画进行了研究。
3. 不同类别的女民兵宣传画
王海洲老师将女民兵宣传画分为群体女民兵、单个女民兵和混合性别女民兵宣传画三类,并对这三类女民兵宣传画进行了分析。
在群体女民兵的画像中,女性形象颠覆了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女性不再困于深闺,大量宣传画描绘女性出现在田间地头,在参加劳动的同时也进行军事训练。这种群体性女民兵画作展示了女性群体的凝聚力,也树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女性风范。
群体女民兵的宣传画
而在描绘个体的女民兵宣传画上,女性性别特征往往被隐匿。这种对于性别特征的隐匿并非出于对女性的忽视,而是更为突出女性与男性所共享的一个角色:“国家人”。
个体女民兵的宣传画
男女角色均有的女民兵宣传画中往往又有三种类型,女民兵在这三种类型的宣传画中的角色存在着差异:如果宣传画主体为农民,女性在其中则作为辅助角色;如果出现军和民两种角色,男性军人则作为领导者,女民兵作为被领导者;在工农兵混合的宣传中,女性往往作为农民的角色出现,工人和军人则是以男性充当。王海洲老师认为这并不一定代表着性别的等级制。宣传画是对建设和防卫等任务高度关注的新生国家政权的副产品,其目的在于动员大众参与到生产和军事活动中,是基于国家的需求来安排女性的角色。
混合女民兵的宣传画
4. 国家的时空与国家的敌友
在宣传画中,女民兵的形象通常表现为三种角色:生产者、保卫者和领导者。在这三种角色分别体现女性参与生产、保卫国家和承担责任的角色。宣传画往往结合不同的情境,将国家的地理空间、政策空间和主权空间纳入其中。如在宣传画《北京送来的礼物》中,西沙群岛的渔民在学习来自北京的文件,国家边疆和政治中心的联系在宣传画中得到展现。
宣传画《北京送来的礼物》
在时间层面,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其特殊的时代印记。女民兵宣传画不仅具有一定的革命浪漫主义,在对于细节的刻画上还体现着一定的现实主义。大量宣传画中会体现当时极具特色的物品,这些事物的变化标记着宣传画的时代印记。
宣传画不仅仅体现了国家的时间和空间,还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具体为国家的朋友和敌人。王海洲老师发现,在描绘世界人民的宣传画时,中国人民总会在其中占据核心位置,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国是国际团结中的中流砥柱。在刻画敌国时,宣传画则体现了敌意想象,即通过刻画敌国的丑陋形象来强化国民对于本国的信任和拥护,并激发他们的正义感。
宣传画《自找死路》
最后,胡鹏老师对王海洲老师的讲座进行总结并为其表示感谢。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积极踊跃地与王海洲老师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