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年度主题演讲第17期(总第386期)在文科楼543会议室成功举行。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李连江教授受邀以“测量与比较政体支持”为主题发表学术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郭定平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
李连江教授在开篇中指出,政体支持(regime support)是比较政治研究中衡量政治系统合法性与稳定性的核心变量。然而,关于政体支持的测量方法长期存在概念混淆和方法争议,学者们对“政体”(regime)的界定不一,对“支持”(support)的测量不一,导致研究缺乏可比性,阻碍了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
李教授强调,政体支持度直接影响政权的有效运作和韧性。具有高支持度的政权在常规管理中能够更高效运作,具有更大的容错空间;在面临危机时,广泛的民众支持可以显著增强政权的应对能力。然而,现有测量方法存在根本性缺陷: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指标,表面上似乎研究的是同一问题,实际上测量的却是不同的对象。李教授以中国为例,指出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信中央、不信地方”的差序格局,揭示了政体支持具有结构性维度,必须通过更精细的测量模型来识别和解释。
二、概念澄清与理论界定
为了解决概念混淆问题,李教授借鉴政治学家诺里斯(Pippa Norris)的理论框架,将“国体”(system,权力的来源)与“政体”(regime,权力的运行)做出明确区分,主张研究应聚焦于后者。此区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够帮助学者避免陷入关于民主与威权的意识形态争论,从而以更加学术化、科学化的方式讨论政体支持问题。
李教授进一步引用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理论,将政体支持概念化为两个维度:一是民众对“专断权力”(despotic power)的信任,即国家制定法律、政策和规则的权力,主要涉及中央政府、立法机关、政党等机构;二是对“基础性权力”(infrastructural power)的信任,即国家在全境内执行法律和政策的能力,包括地方政府、公务员体系、法院、警察等执行机构。该理论框架不仅概念清晰,也为解释不同国家政治支持结构的差异提供了有效工具。

三、测量方法的重构与创新
在实证操作方面,李教授指出传统的累加型量表(additive index)方法有局限性:它忽略了政体支持的结构差异,容易导致测量偏差。通过对多个跨国调查数据的分析,包括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亚洲晴雨表(Asian Barometer)、拉美晴雨表(Latinobarómetro)、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等,李教授发现,很多国家的政体支持并非聚合于单一因子,而是呈现出双维度结构。
因此,李教授提出了创新的“两步走”测量策略:
1. 结构识别:通过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判断政体支持的维度结构,确定其为单维度还是双维度。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结构特征需要不同的测量方法。
2. 类型划分:如果政体支持呈现双维度结构,则运用K均值聚类法(K-means clustering)将支持模式划分为五种类型:
§ 完全支持(full support)
§ 偏重支持规则制定权力(ruling-power-favoring partial support)
§ 模棱两可(ambivalence)
§ 偏重支持行政执行权力(administrative-power-favoring partial support)
§ 完全不支持(full disapproval)
这一方法保留了量化分析的精确性,还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支持模式,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信息损失。李教授说:这种新方法避免了“将苹果与橘子比较”的谬误,确保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建立在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

四、比较政治的实证应用
李教授将新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得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探索的新发现。通过分析亚洲价值观调查数据,他发现中国内地的政体支持是双维度结构,但只有四个有代表性的类型:完全支持,偏重支持规则制定权力,模棱两可,完全不支持。偏重支持行政执行权力的民众极少。具体而言,民众对中央政府、全国人大等国家层面的机构表现出高度信任,但对地方政府、公务员系统等执行层面的信任度较低,形成了独特的“差序格局”。
相较之下,中国台湾地区的政体支持是大陆政体支持的镜像。政体支持也是双维度结构,也只有四个有代表性的类型:完全支持,模棱两可,偏重支持行政执行权力,完全不支持。偏重支持规则制定权力的民众极少。民众更倾向于信任执行机构,而非立法机构。这个对比不仅揭示了两岸政治文化的微妙差异,也验证了新测量方法在识别不同政治体系特征方面的有效性。
五、结语与讨论
通过本次讲座,李连江教授不仅明确界定了“政体支持”的概念,还提出了一种融合理论逻辑与统计实证的创新测量方案,成功为比较政治研究中的“可比性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讲座结束后,郭定平教授对李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与会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李教授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在充满学术氛围的互动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