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年度主题演讲第18期(总第387期)在文科楼401会议室成功举行。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副院长,社会学系礼任教授刘思达教授受邀以“国际政治剧变下的职业生涯”为主题发表学术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左才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郑宇教授和张平教授点评,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在当前地缘政治和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况下,法学院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呈现出明显转向。以往被视为最佳出路的外资律所就业热度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考公考编”成为新的优先选择。面对这一历史性转折,个体应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又该如何在变局中做出关键决策?刘思达教授基于近年来对香港律师业的深入研究,提出三点看法。
首先,在巨大的历史转折面前,人们往往难以做出理性决策,而多趋向于保守。他引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岔路口情境”这一比喻指出,在常规情况下,个体会依赖既往经验或习惯做出判断;然而,当社会进入剧烈变动期,旧有经验往往失灵,向师长求助也难以获得有效指导。尽管理论界对这种情境已有诸多分析,但刘教授通过经验研究发现,人们在此类转折时的选择普遍趋于保守。
这一结论在对香港两次历史转折期——1994-1997年及2018-2021年——的法律职业生涯研究中得到了印证。研究显示,这两个时期香港本土律师群体的实际移民比例远低于预期。以1994-1997年为例,真正选择离开香港的合伙人律师中,八成以上为外籍律师,本地律师占比不足两成。而在1998年至2017年这段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反而有更多本地律师选择转换职业轨道,尝试新的发展路径。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社会动荡或不确定时期倾向于规避风险、维持现状;而在经济景气、社会稳定时期,反而更愿意主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整体而言,香港本土律师群体在面对历史性转折时普遍表现出不愿冒险的特征。
第二,人们的选择和所在空间相关。刘教授将社会的职业系统比喻为一个庞大的水系,其中既有宽广的湖泊、湍急的河流,也有细小的溪流;不同行业的职业生涯,就像水系中的不同支流。在平稳时期,这些水系相对稳定,人们可以根据既有经验和过往路径作出理性规划。然而,当历史进入剧烈变动阶段,原有的职业赛道会发生结构性改变。例如,外资撤离可能导致外企通道中断,这就像一次地质变动改变了整个水系的流向——原有的河道被堵塞或改道,而新的河道尚未形成。在这样的情形下,个体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原有的路径不再可行,而新的方向尚未明朗,人们因此陷入对未来去向的深刻不确定。
第三,个人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的职业选择往往呈现出高度的随机性。刘教授指出,尽管人们在做出职业决策时会权衡多种因素,但在最终决策时刻,许多原先考虑的因素并非最终起决定作用。有时,选择甚至不是主动决策的结果,而是被外部环境“推着走”的偶然产物。
刘教授以自己的职业经历为例说明这一点:在美国求学期间,他并未计划留在当地工作,但因偶然获得美国高校的优质录用通知而改变了轨迹;后续转至加拿大、香港任职的过程同样充满机缘。这条职业路径并非源于精心规划,而是在一系列意外机遇中逐渐形成。
然而,这种职业发展的随机性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重要挑战。社会科学不仅需要描述人们如何做出选择,还必须尝试解释这些带有偶然性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为深入阐释上述观点,刘思达教授分享了他正在进行的香港法律职业口述史研究中三位早期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毕业生的案例,通过其真实的职业历程展现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最后,刘思达教授总结道,个人职业路径往往并非完全理性规划的结果。许多关键抉择并非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而是偶然事件、特定时机与环境因素共同触发的产物。在历史转折的“地震期”,原有的职业赛道会被重构,而个体常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被动踏上新的道路。
讲座结束后,左才老师对刘思达教授的分享表示感谢,郑宇教授和张平教授对讲座进行点评。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刘思达教授同与会的老师和同学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