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汤维强教授主讲“城市集体行动研究”

发布时间: 2015-11-02     浏览次数: 445

        20151020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主题演讲第28期(总第131期)在文科楼630举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系汤维强教授做了题为“城市集体行动研究”的主题演讲,讲座由国务学院陈周旺教授主持,郭定平教授、郦菁博士、左才博士、胡鹏博士、曾庆捷博士等老师和同学们参与了讲座和讨论。

    首先,汤维强教授提出对于社会运动的研究分析要从四个层次考虑。第一是国家层次,即为什么这些国家发生了社会运动而另一些国家没有发生。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有些国家有集体行动,有些国家则没有。第二是地区/城市/次国家层次,即为什么一部分地区发生了集体行动,而另一部分地区则没有发生。因为国家层次的理论解释受到城市或地区的数据考验。以1964-1968年美国的城市暴动为例,国家层次的三个解释分别是贫富悬殊、种族歧视、司法不公。但是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北部城市有城市暴动,但是对黑人歧视更严重的南方一些城市却没有城市暴动。对此国家层次的理论无法解释这一问题。第三是个人层次,即考察是哪些人参加了社会运动,哪些人没有参加。年龄,收入,教育程度,居住区域等变量都是考察对象。比如,参加60年代美国城市暴动的黑人群体具有收入相对较高、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城市的常住居民而非新移民等特征第四是社会团体层次,即考察哪些社会团体参加,而哪些社会团体没有参加。

    而本次讲座所介绍的对2012年中国城市发生的反日示威的研究则主要在城市层次上进行考察。研究的问题是“2012年哪些城市有反日示威”,以及反日示威发生的先后次序、示威事件长度、和平还是有暴力行动等因素都是要研究考察的对象。

    解释这些问题的自变量包括三大类因素。第一,社会发展程度,包括城市是否是首都或省会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失业率、互联网用户率。第二,与日本关联因素,是否有日本使领馆、是否接受过日本援助、是否有反日纪念碑或反日博物馆、是否有日本店铺(研究中观察的是日本化妆品FANCL在该城市的门店数量)第三,抗争历史因素,包括该城市在2005年、2010年反日示威潮中是否有发生过反日事件。

    随后,汤维强教授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介绍。总体来看,2012年一共有186个城市发生过370起反日示威事件。从城市参与的次序上,研究者进行了三波的划分,在每一波中新爆发反日示威的城市数量为815-819日有52个,820-916日有88个,917-923日有41个。 

    从城市参与天数上看,示威天数超过5天以上的城市有9个,占总数的5%2-4天的城市数有76个,占41%;只有一天的城市为101个,占54%。汤教授提醒大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60年代社会运动中示威天数超过5天以上的城市比例也在5%左右,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示威天数只有一天的城市在美国占到70%以上。从参与城市行动强度上看,15%的城市发生了暴力事件,包括焚毁日本国旗、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和人员受伤。

    最后,汤维强教授对介绍了研究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城市参与反日示威与城市的互联网用户率、人口数、与日本的关联、曾经的抗争历史等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从参与次序分期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条件越好、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越早发生了反日示威运动。曾经有抗争历史的城市(例如在2005年发生过反日示威活动)也有更高比例更早地发生反日示威事件。城市反日示威中的参与强度则与示威天数、国民生产总额、失业率、Fancl店铺数、有反日纪念碑和博物馆存在相关性。

  

                                                             (CCPDS 施含宇 撰稿; 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