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中心开幕演讲(二):杨光斌教授主讲民主与中国政治的未来:比较历史的视野

发布时间: 2012-05-14     浏览次数: 345

        2012年5月4日下午,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开幕演讲在美研中心104会议室举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杨光斌教授做题为《民主与中国政治的未来:比较历史的视野》的主题演讲,中心副主任陈玉刚教授主持讲座。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钟扬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郭定平教授和众多学生参加了讲座。

        杨光斌教授首先简析了比较政治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政治研究既是中国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但是比较政治研究中的已有的很多概念和理论(特别是民主理论)都有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来进行新的学术和理论的研究。他指出既有的解释民主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结构主义视角,从社会结构着手,如对经济发展与民主关系的分析;二是文化主义的视角,从公民文化到社会资本,再到价值表达权,强调文化对民主的塑造;三是理性选择主义的视角,研究民主化的行动主题,如精英行动和阶级联盟;四是制度主义的视角,研究什么样的政体有利于民主巩固。上述四种研究路径的共同问题是都将民主看成是因变量而非自变量。杨教授认为,这种理论构建有问题,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民主作为一个自变量,还原其政治的本质地位。
杨光斌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谈论民主,需要区分清楚,是把它当成是一种美好的价值还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中国当下最为迫切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整个暴戾的社会气氛,不满的原因来自社会,社会结构出了问题,官商结合产生不公平导致社会结构的利益集团化;二是腐败问题。腐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可掌控的资源太多,寻租的空间太大,腐败的根源在于资源国家垄断化。同样的腐败现象,为什么有的社会充满不满,(如中国)而有的社会则是比较缓和(如菲律宾)。社会的总病根已经从权力过分集中到资源过分垄断。既有的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参与民主没有办法解决资源垄断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民主形式进行重释。
        采用民主形式的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关系,我们可以尝试将民主形式分为立宪民主、分权民主和选举民主三种,它们词典式的序列关系表现为:第一顺位是立宪民主、第二顺位是分权民主、第三顺位是选举民主。立宪民主就是宪政或法治,将宪政与民主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高度智慧的历史叙事。宪政或法治具有限制民主的功能;分权民主最符合原始意义上的民主,分权民主的路径是中央向地方分权、国家向社会分权、政府向市场分权。至于选举民主,大多数人既不反对法治民主和分权民主,也不反对协商民主和参与式民主,而民主的警惕者和鼓吹者的分歧恰恰就在于对选举民主认识上。杨教授认为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民主转型的成败。英美的历史经验是“宪政民主—分权民主—选举民主”,法国的经验是“广场政治—集权化—选举民主—法治民主”,转型国家的经验涉及选举民主与无效的民主,制度建设与选举民主的关系。三者中,宪政(法治)民主是一切民主形式的最大公约数,法治民主和分权民主可以称为“基础性民主”。而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则是“上层性民主”,是民主的表面化形式。

        最后,杨光斌教授对中国民主的出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出路是法治民主和分权民主。首先当下中国建立法治民主、构成法治体系的制度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人民代表制度为核心为中心、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为两个基本点,是一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平台的法治民主;其次用分权民主纾解暴戾之气,经验性路线图应该是“政府体制—政治与市场—社会管理”,实行大部门制度并转变政府的计划性和部门主义的职能,改革因权力垄断而形成的资源和市场垄断,在此基础上培育多元化的、自治的社会管理体制。
        在交流和提问环节,杨光斌教授与与会人员围绕民主的概念、民主的类型、中国民主化的前途、知识分子在民主化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CCPDS 黄振乾)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