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在文科楼622室举办2012年度课题报告会第2期讨论会,本次报告会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汪仕凯博士主讲“民主发生理论及其三种解释模式”。报告会由政治学系任军锋副教授主持。苏长和教授、韩福国副教授等教师以及部分同学参加了本次讨论。

汪仕凯博士首先就其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主题报告。他在开始时说明了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和主要内容,指出本项研究主要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主化研究文献的批判性阅读,在此基础上对民主化研究主流问题意识进行批判,并对民主化研究文献所提供的解释要素进行逻辑重构。
就民主化的研究内容而言,学者们集中分析的问题包括民主化的过程、民主化的方式以及民主化的条件。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所关注的侧重点和得出的具体内容各有差异,但基本涵盖了民主化的各个方面。然而随着民主化的不同后果与表现的出现,学术界开始转向了民主巩固的研究。从历史背景来看,世界范围内威权政治的转型和民主化第三波的兴起,促进了民主化研究的兴盛,而学者们对于民主研究的悲观色彩开始转为了乐观的情绪,甚至认为民主化无需条件。
通过对民主化理论的文献梳理,可以从中看出,主流民主化理论的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民主转型意识,即“民主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摆脱旧的非民主政治?”这实际上存在着一种预设的偏好,即认为旧的非民主政治解体后接替它的自然是民主政治,而无需其他条件。而民主化理论向民主巩固的转向也只不过是转移了研究的核心议题,而并没有从根源上反思自身的问题意识。汪仕凯博士指出,本项课题对上述这种问题意识进行了转换,将这种问题意识转变为“为什么在非民主政治解体之后代替它的是民主政治?”从而侧重于讨论民主化产生的条件及其相互作用。而从这种民主发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所得出的理论解释,即是民主发生理论。
尽管民主发生理论区别于民主转型理论和民主巩固理论,但它依然是内在于民主化理论之中,是民主化理论的一种理论转向。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民主发生理论有其独特的问题意识、核心议题和理论范畴。民主发生理论的问题意识侧重讨论民主化的条件及其出现与组合的影响;它的核心议题主要关注民主政治的发生机制;而就理论范畴而言,它至少涵盖了民主取代非民主的原因、民主得以维持的原因和某些民主转型徒具形式的原因等理论领域。
汪仕凯博士通过分析认为,民主发生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重要的学科,即比较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从而也形成了民主发生理论的三种解释模式。他对于这种学科划分的方式和依据的理由作了简要的说明,并逐次分析了这三种理论解释模式各自的主要解释因素以及相关内容。

比较政治学的解释模式提供了三种因素,即经济发展、公民社会和政治文化。即经济发展改变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推动了公民社会的成熟,经济发展提高了教育水平、发展了传媒技术从而实现了政治文化的转型,当经济发展、公民社会与政治文化组合在一起之时民主政治就应运而生了。汪仕凯博士具体解释了经济发展的测量指标以及不同学者的理论,进而指出公民社会所具有的公共空间和组织化行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宽容的政治文化对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历史社会学的解释模式主要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与阶级均势的因素出发来解释民主的发生。在历史社会学的解释模式之中,民主政治发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发展重新塑造的阶级关系。汪仕凯博士指出,这种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林顿•摩尔,摩尔首次将民主的发生与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并看重土地贵族和农民阶级对民主起源的决定性影响。而在他之后,一些学者也提出了新的解释模式,他们更加侧重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决定性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模式同样有三种主要因素,即经济不平等、资本类型和政治资源分布。这种理论认为,民主发生的政治经济学机制存在于经济不平等、资本类型、政治资源分布状况之间的制约关系之中,这种机制可以归纳为经济不平等、资本类型和政治资源分布所限定的阶级之间的结盟和敌对关系。汪仕凯博士简要论述了各个因素的主要内容,并对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和贫穷阶层的政治选择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在主题报告结束后,参加讨论会的老师和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报告提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三种解释模式之间的交叉和相关关系、贫穷阶级的政治选择及其影响、民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比较政治学的解释效力等诸多方面。汪仕凯博士对于这些问题作了简要回应,并就相关话题与大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最后,任军锋副教授对报告会进行了简要总结,他指出,这项课题对于民主发生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梳理,对于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关于民主的讨论也开放出了很多的话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CCPDS 杜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