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郭台辉教授主讲“转向历史的社会科学:阶段、争论与启示”

发布时间: 2013-11-28     浏览次数: 354

        2013年11月22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52期(总第70期)在文科楼826举行。华南师范大学郭台辉教授做了题为“转向历史的社会科学:阶段、争论与启示”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陈明明教授主持了讲座。

        郭台辉教授首先介绍他的研究主题以其在美国的访谈项目为基础。通过介绍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比较史学和比较社会科学的关系,郭台辉教授引用查尔斯•蒂利的观点指出,社会科学必然是历史的,历史的社会科学是社会科学的本质。他指出历史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接下来,郭台辉教授简单汇报了自己的访谈项目即《历史社会科学家的自白与对话》。项目选题主要是由于对中国当前主流社会科学与史学的研究现状不甚满意。项目访谈对象都是亲自参与并主导历史转向的社会科学家,包括华勒斯坦,西德尼.塔罗,迈克尔•曼,理查德•拉克曼,裴宜理,托马斯•埃特曼等。通过对这些顶尖学者的访问,郭台辉教授对历史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和概述。
        郭台辉教授梳理了历史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他指出,19世纪中后期历史社会科学主要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二战之后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50年代社会科学重新重视历史的方法;60年代,以李普塞特、E.P.汤普森、巴林顿•摩尔、查尔斯•蒂利为代表的历史社会学家主要是反帕森斯杰结构-功能主义,力求在主流社会科学之外开出一种新的潮流;70年代历史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批判西方中心论,而保留浓厚的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80年代转向成熟、自主与制度化时期;90年底是多元竞争阶段,研究主题如民主化与威权体制、社会保障与福利国家、经济发展与工业政策等不仅与历史结合而且与现实贴近,研究方法也不断推进;新千年以来则是进一步泛化阶段。 


         郭台辉教授进而分析了有关历史社会科学的争论。历史社会科学介于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包括理论/阐释的文化分析和比较历史分析,其中后者又分为历史语境比较、理论的历史论证和宏观因果分析。前者侧重精通语言与一手材料,而后者则侧重定量模型和解释模式。当前,历史社会科学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二,在外部,历史社会科学面临史学的史料特殊性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普遍性之争;在内部,则存在解释与阐释、归纳与演绎、宏观与微观、结构与行动、结构(理性)与文化(情感)、定性与定量六种争论。此外, 在比较历史分析内部也有三种争论,即有关宏观因果分析、理论的历史论证和语境比较的强弱之争。
         综合文献梳理,郭台辉教授指出转向历史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第一,历史社会科学是社会科学家和史学家有意推动的,它们的贡献在于打破学科建制和专业分工;七八十年代特别强调结构分析;九十年代是文化分析;新千年之后的主流是网络分析。第二,历史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应该包括:探讨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关注的重大问题,但不寻求非历史结构的普遍知识;重视探索当下问题的历史过程与形成机制,阐述历史教训来为当下类似问题提供历史警示;强调分析性的叙事与归纳,并用不同来源的数据与史料来验证解释模式;进一步比较不同的理论传统,由此来验证结果在理论讨论中的有效性。第三,对历史社会科学家的基本要求应包括:长期积累跨学科的知识;精通工作语言;享受孤单;摆脱为政策服务的正统观念。第四,回归本土来看,以中国研究为主题的知名学者,多是在七八十年代接受比较历史分析的训练。他们的贡献不在于用中国案例推进历史社会科学的方法与解释,而是把西方历史社会科学的新范式运用到中国问题。
        演讲结束后,陈明明教授做了简单的总结,肯定了一系列访谈的学术价值,他指出回归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向前看,学科的发展不仅应有独立的空间更应有交流和学习。在场的师生也就方法论问题、不同学科的比较研究等问题与郭台辉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CCPDS 刘甜甜 供稿, 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