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李静君教授主讲“The Specter of Global China in Africa”

发布时间: 2013-12-26     浏览次数: 5266

        2013年12月20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53期(总第71期)在文科楼826举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李静君教授做了题为“The Specter of Global China in Africa”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陈周旺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李静君教授探讨的主题是中国资本在非洲的活动,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GLOBAL CHINA。她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也是未来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分析单位。李静君教授首先反驳了两种普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非洲是掠夺资源,是一种“殖民主义”(Chinese colonialism);第二种观点是中国的自我辩护,否定“殖民主义”观点,认为中国进行的是“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llaboration)。这两种观点虽然是冲突的,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共同反映出中国的资本与其它资本是不一样的。因此,李静君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第一,中国的资本(Chinese capital)是否不一样的,它的独特性又在哪里?第二,假如中国资本有特殊性的话,那么对于落后的非洲国家而言,它有什么影响与意义,能否给非洲带来发展的机遇?

        李静君教授强调要回答以上这两个问题,必须要从比较的方法出发,即同时比较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和非中国企业的不同之处,这样才能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因此,李静君教授的研究是把中国企业和非中国企业置于同样的两个行业(铜矿业和建筑业)进行比较。她选择了非洲一个重要的国家赞比亚作为个案分析。之所以选择赞比亚开始自己的田野工作,是因为该国是非洲最大的产铜国家,假如要考察中国对非洲资源的运用的话,这就是一个关键的个案;第二,中国在非洲的主导工业是建筑业,中国在赞比亚的建筑业也占重要位置;第三,中国通过亚非论坛,承诺在非洲建立五个或以上的经济特区,第一个经济特区就建立在赞比亚。所以通过对赞比亚,能够考察出中国在非洲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关系。 


         接下来,在“在非洲中国资本的独特性”的第一个问题上,李静君教授是从三个维度来回答的:1、积累的逻辑。这涉及到对资本的描述,按照马克思等古典社会学家研究,资本积累的逻辑就是不断的积累,但中国的资本是不是这样?2、生产政体(Labor Regime)。资本的积累需要一定的体制与制度安排去完成,需要生产的政体去控制劳工,如果无法控制劳工,那么就难以生产,也难以完成资本的积累。3、管理者的伦理。这个维度是韦伯意义上的,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内在动力,驱使资本家不断去完成资本的积累。而在非洲中国公司的管理者,他们具体操作着中国资本的投资,那么他们的精神是什么,有没有帝国的想象?推动他们到非洲投资的道德动机又是什么? 

        李静君教授发现,在第一个维度“积累的逻辑”上,中国资本在铜矿业和建筑业上的表现并不一样,而且与非中国企业也完全不同。在铜矿开采业上,印度和欧洲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它们积累的逻辑就是“利润最大化”。而中国企业的利润体现是多重的:一种是金钱;第二种是利益,政治影响;第三种是可以对铜矿有直接开采的权利。中国企业认为,只要能够影响到赞比亚政府,增加自身的政治影响力,都是可以投资的,这个就是利润。因此,铜对非中国企业来讲意味着交换的价值,但中国企业是要铜本身,重视的是铜的使用价值(exchange value and use value)。这种不同的积累逻辑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欧洲企业只关注短期投资,而中国企业注重的是长期投资。当他们同时面对金融危机时,铜价下滑,欧洲股东就不会把股票留在公司,裁掉矿工,而中国企业反而告诉赞比亚政府,它既不会撤资也不会裁员,中国资本注重的是要笼络赞比亚精英层,增加政治影响力。但是在建筑业上,中国企业就没有让步,这和铜矿不同。因为对于建筑业,赞比亚政府并不太关注,也没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实际上是让外资主导了,因此,中国企业会更注重对利润的追求。从中可看出,中国资本的积累逻辑是多重的,是一种“包容性的积累”(encompassing accumulation),中国国家资本比其他外资更愿意妥协,更注重长期投资和政治影响力。  在第二个维度“劳工政体”上,比起印度和欧洲企业而言,中国企业的劳工控制手段更为严格,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剥削”的表现。 

        在考察第三个维度“管理者伦理”方面,李静君教授对管理者们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中国企业管理者最经常谈到的词语是“吃苦”。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去工作,应该克服困难,认为中国之所以比其他国家优越就是吃苦,这种“吃苦”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的精神。这种“吃苦”生活是具有道德优越感的,也带有民族自豪感,形成了中国资本的企业文化。
在分析了在非洲的中国资本的独特性之后,李静君教授继续探讨了中国资本对于非洲发展的意义。中国在非洲并不是殖民主义,中国并没有把自身体制移植到非洲,反而是自我孤立起来。但中国资本也没有很好做到“南南合作”,中国资本虽然是长期投资,但是它更注重的是建立与非洲国家政治精英的关系,增加自身的政治影响力,那么在其他非民主的非洲国家里,假如没有民众压力的话,中国资本很可能跟权贵勾结起来,这样就会对非洲国家发展影响更差。因此,学者们应该探讨的是非洲国家是否能建立起一种体制,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从而让中国资本对非洲国家的发展具有好的一面,真正做到双赢的合作情况。 

        演讲结束后,在场的师生就田野工作、劳工的工人和移民双重身份,以及东亚国家发展经验等问题与李静君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CCPDS唐朗诗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