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5日中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主题演讲第3期(总74期)在文科楼615举行。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校区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SEPA)教授Maureen Pirog为我院学生带来题为“内部有效性 vs. 外部有效性:公共政策分析未来走向”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敬乂嘉教授主持了讲座。

Maureen Pirog教授是著名期刊JPAM(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的主编,因此,在25日的讲座中,教授首先介绍了在JPAM期刊上发表文章的要求,并用十年的工作经验为我院师生总结出在JPAM以及其他欧美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需要格外注意的事项:
(1)发表文章需要团队合作;
(2)修改文章过程中来自老师、同事、朋友等等的反馈与建议是最好的指导;
(3)以国际视野思考问题,考虑哪些主题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公共政策与管理的大趋势、新走向;
(4)在文章中表明自己这篇文章对学术、对实践的贡献;
(5)文章切记简单明了、清晰到位,这点对美国的学术期刊尤其适用;
(6)投稿之前,深入、详细了解所投期刊;
(7)引用同自己所研究的主体一样并在所投期刊上曾经发表过文章的作者;
(8)文章表述清楚,对于英语是第二语言的作者而言,最好能够有英文指导对文章语法、语言等进行修改;
单独针对以定量分析、政策评估等为重的JPAM期刊,Pirog教授指出,目前在美国RCTs(随机控制实验,Random Control Trials)得到期刊越来越多的重视。此外,投稿之后作者可能会收到期刊编辑desk rejection,rejection,revise & resubmit,conditional acceptance以及acceptance几种回复,Pirog教授针对几种回复进行了讲解并给出了应对建议。
目前,在JPAM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中国本土学者仍为少数,并且,Pirog教授就审稿经验看来,中国学者研究的共性问题在于大部分研究背后缺乏数据的支撑和驱动,这与JPAM期刊的要求有距离,但同时中国话题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者感兴趣的领域。
讲座的第二大部分主题为“内部有效性 vs. 外部有效性:公共政策分析未来走向”。Pirog教授首先讲解了做研究的第一个层次是利用样本得出研究结论,然后推广到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接下来是进行更大范围人群的“大分析”(Mega-analysis)。在利用样本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特定的研究单元(unit)、对其施以某种处理(treatment),进而得到某种结果(outcome),研究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setting),并在时间、时机要素上也有限制(timing)。这样的研究具有“内部有效性“(internal validity)。当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获取研究数据的渠道增多,能够获得的数据也越发庞大,社会俨然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数量与本质上的改变对社会科学研究也带来了冲击,因此也有人提出,鉴于已经可以获取大量数据,研究结论可以从第二层级拓展到更高的层次,即结论可运用的人群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得未来的研究逐渐从内部有效性走向“外部有效性”(external validity)。但是,Pirog教授就此持不同意见。研究从使用样本的第一层级推广到第二层次,即将研究结论应用于到超越了研究单元的某一更大范围的人群,这需要两个层级的研究前提与假设一致,并且对研究的“推广能力”(generalization ability)有很高的要求。同理,第二层次向第三层次的跃升也是难以保证的。此外,教授认为mega-analysis难以在大范围的人群内真正进行。因此,教授个人认为未来公共政策分析的走向仍旧应该把重点放在内部有效性的保障和提升之上。
(CCPDS 李丹瑶 供稿; 国务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