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主题演讲第12期(总期第83期)在文科楼615举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政治学院院长Lars Bo Kaspersen教授应邀带来主题为“国家与社会发展——北欧国家与中国之比较”(State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 The Nordic Countries and China Compared)的讲座,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国务学院刘春荣副教授主持讲座。任军锋副教授、薄燕副教授、郦菁博士等老师以及众多学生共同参与讨论。

刘春荣副教授在介绍中首先描述了富有争议的“中国例外论”,并认为大国和小国的比较及其互动关系的研究是有待深究的议题。他接着介绍了Kaspersen教授的研究专长以及本次讲座的目的。Kaspersen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形成理论、比较视野下的欧洲国家缔造、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动因等。作为当代丹麦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者之一,Kaspersen教授不仅关注丹麦等北欧国家的国家建设、福利政治等问题,同时他也对中国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本次讲座中,Kaspersen教授着力于比较和讨论北欧国家与中国的国家缔造策略等问题。
讲座伊始,Kaspersen教授引导听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针对中国和北欧国家这样两类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的比较研究是可行的吗?Kaspersen教授并不急于很快给出答案,他与听众一起梳理了中国和北欧国家存在的种种差别,包括国土面积、人口规模、宗教语言、地理气候、政治体系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等。Kaspersen教授认为,尽管中国和北欧国家存在着上述不同,但它们同时拥有一些重要的相似点,这使得对于这两类国家的比较研究得以可能。
在Kaspersen教授看来,可以将国家概念化为“一个力求存活的政治单元”(a survival unit),我们每个人都生于某个政治单元里,这种政治单元可以看作是一种“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of fate)。为了生存,每一个政治单元都要持续不断地实现自我的组织与重组,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各种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此同时,每一个政治单元也要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政治单元发生关联,它们之间的彼此关联是动态的,战争与和平往往相伴其中。一个政治单元总是嵌入在某种“形态”(figuration)之下——也即各个政治单元间围绕认同等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城邦、教会、城市联盟、帝国、主权国家、民族国家等都属于力求存活的政治单元。而在当今世界中,国家是最为重要和最有权力的政治单元。国家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国家经历转型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变迁也会随之而来。
基于这一理解途径,Kaspersen教授回顾了中国和北欧国家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使得上述国家在历史中成功存活的一些关键因素形塑了各自的国家结构和发展路径。实际上,中国和北欧国家存在着诸多共同点:与俄罗斯接壤、强烈的国家认同、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都曾被外国势力占领以及都深受周边强国的影响等。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例外论”也并不是那么例外,中国是可以和包括北欧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的。
接下来,Kaspersen教授探讨了研究国家缔造的两种路径选择:一种是对概念的历史性分析,包括梳理从古代的城邦、城市联盟、帝国,到近现代的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竞争型国家以及市场化国家等概念;另一种则是针对一个普遍性的概念(如政策),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讨论国与国之间的异同。Kaspersen教授提醒我们,在进行比较政治研究的时候,要重视对概念的精确界定,他追溯了现代社会国家形态的演变,指出地域性民族国家是20世纪以来政治单元的最主要形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与国家的关联日益紧密,不过,国家的作用并未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削弱,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能力反而更为增强。全球化造就了新的权力平衡,国与国之间既相互依存又面临激烈的竞争。Kaspersen教授认为,国家是一种关系,因此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对于中国和北欧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他也展望了中国和北欧国家在极地开发、环境保护、能源开采、灾害预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广阔的合作前景。

在讲座的尾声部分,参加讨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围绕 “survival unit”这一概念的界定、比较政治研究所应注意的问题等与Kaspersen教授展开了积极的讨论。Kaspersen教授回应认为,“survival unit”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描述性概念,这一概念对于国家缔造研究是有极强的解释力的;比较政治研究并不是简单地寻找国家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各国进行有效的比较政治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政治现实,把握各国政治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已经证明了的理论或是未经验证的假设都有很好的验证作用。
(CCPDS 赵恩达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