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主题演讲第34期(总第137期)在美国研究中心214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做了题为“世界宗教发展趋势与治理方式”的主题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徐以骅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多个院系的师生参与了讲座和讨论。

卓教授从世界宗教现状及发展趋势、全球范围的宗教及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宗教治理方式等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卓教授指出,当代世界宗教进入复杂多元发展阶段,与政治、民族等问题形成密切交织。一些国家与地区由于没能处理好民族宗教矛盾,进入多事之秋。世界民族宗教冲突多发地区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主要包括中东地区各宗教矛盾冲突、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内部教派冲突、原苏东地区民族宗教冲突、南亚地区的民族宗教冲突、英国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的民族冲突及基督圣公会、长老会、天主教冲突。卓教授还展示并分析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关于2010年世界信教人数的报告。
卓教授通过展示2000年在联合国总部召开“世界宗教与精神领袖千年和平峰会”的十三种宗教的象征符号,向大家概括介绍了世界宗教全貌。他指出,世界宗教问题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跨境民族的民族宗教认同意识可能兼容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二是以宗教作为民族核心价值及民族文化的民族可能增强对宗教发源地的凝聚力(出现离心和异化迹象);三是民族分裂势力会以民族、宗教方式加强对我相关民族地区的渗透(民族分裂亦可能以其民族宗教信仰为掩护或借口,比较突出的如一些信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民族地区);四是民族分裂、宗教离心发展会得到境外相同民族或相同宗教的过度或地区相关势力或明或暗的支持(尤其要关注来自中亚、南亚、中东等地的渗透和影响);五是民族宗教问题的发生和恶化之中会有大国的干预及推波助澜。他还介绍了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几种宗教,比如美国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
关于中国宗教治理方式的思考,卓教授指出,中国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渐露头角,其意义和作用正被人们重新认识、重加评价。不可否认,由于当今开放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宗教的当代走向也不是单一的,而乃多元的,其社会作用的如何发挥也基于其“处境化”的适应,以及相关社会氛围对其的要求和“引导”。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已不可能离开宗教的参与,中国社会看待宗教的眼神、对待宗教的态度,也需要相应的调整。我们要在法律、组织、体制、建构、精神等领域让宗教与我协调、为我所用,增加其正功能、正能量,消除或减少其负面影响。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努力中,让宗教“脱敏”、回归正常,并与我们社会积极适应和良性互动,可以带来二者的“双赢”。
(CCPDS 秦杨依然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