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主题演讲第05期(总第145期)在文科楼725室举行。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保罗·舒勒(Paul·Schuler)博士就“剖析2016越南领导层换届及其对未来五年之意义”进行了演讲。国务学院赵剑治博士主持演讲。
讲座伊始,赵剑治博士介绍了舒勒博士对越南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成果。他认为这一与中国共享陆地和海洋边界的邻国正经历着其政治转型过程,对越南政治进程的研究将对分析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党制国家的政治现象有一定参考意义。

舒勒博士指出,2016年越共十二大上领导换届的结果,根源于越南破碎的领导层结构,以及一党制下的立法机构发展。越南政治体制与中国的较为相似,共享着组织部、任命制,以及政治局、总书记制度等特征;但在两方面有决定性的差异:首先是最高领导层选举的竞争性,其次是中央委员会与国会的重要地位。越南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一年召开两次全会,并不设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高级干部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享有实权。总书记与国家主席职位的分立体现了中央决策机制的分散性,同时越南总理地位相当独立于其他领导,拥有对部长、省长的任命权。
越南现行体制中权力分散性的根源在于其历史演变的条件。在1986年后,苏联援助的削减、南方出身将领的异议与黑市经济的通胀压力,导致了军队、党内保守派与党内改革派的矛盾。1992年形成了三派分别得到国家主席、总书记与总理职务的权力分享格局,后又加入了国会主席,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四驾马车”。

舒勒博士通过总书记选举挑战了既有的一党制官员升迁模型。总书记职务的有力竞争者是时任总理阮晋勇,出身南方,与美国有家庭与外交上的联系,公众印象良好;以及追求连任以阻止阮晋勇的阮富仲,缺乏经济经验,但却是一个中央委员会各方可能的妥协人选。根据现有一党制升迁模型,升迁可能性取决于两方面:能力与派性忠诚。根据预测,在两个尺度都胜出一筹的阮晋勇将胜出。然而十二大选举的实际结果,是阮富仲连任,阮晋勇被迫退休。
对于现有模型在预测总书记选举结果时的失败,舒勒博士认为,既有的一党制官员升迁模型缺失了“精英-群众”联系这一“精英内机制”外部的变量。自下而上的遴选中较好的公众形象将有利于升迁;但同侪的推选中,过强的人望将引人忌惮,导致选举者偏好一个声望较低但足以维持在公众中的合法性的候选人。在越南语境下,强势总书记会削弱中央委员会的权力。结论是,在越南总书记选举中,人望与升迁可能性呈现“U形”的关系。随后舒勒教授以越共十一大上时任省委书记的升迁情况,与本届总书记候选人在谷歌搜索引擎中被搜索的频次,证明了“公众形象”模型的正确性。在一党制体系下,候选人同样“竞选”,只是“竞”得不一样。
根据2016选举结果,舒勒博士预测TPP将会推进,无论各派的势力格局。越南在短期将追求提升越美关系,但长期可能发生改变。由于阮晋勇的失败,经济方面不太可能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而政治方面可能继续之前强化立法机构的趋势。
越南的立法机构,越南国会,在1986年前与中国的对应物差异甚小。但1986年后,越南国会每年会期延长至2个月,引入了信任投票及电视转播的部长质询机制。舒勒博士认为,这些变化的根源同样是1992年权力分享方案。加强国会对政府的监督职能,实际上是党的领导在向政府分权后的制衡行为,强势的质询可能来自保守派。通过对越南党保持相对直接控制的政府部门与总理影响下的政府部门受国会质询强度的比较分析,舒勒博士证明了这一假设。从越南立法机构演进中得出的结论是,自由化不一定是“改革派”的作品。同时也透露出其他一党制国家中立法机构仍然保持虚弱地位的原因。
(CCPDS 夏屿 记录;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