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Oran R. Young教授主讲“巴黎气候协议:必将成功还是注定失败?”

发布时间: 2016-05-18     浏览次数: 1269

2016510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主题演讲第148期(总第08期)在第六教学楼6101教室举行。来自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奥兰·杨(Oran R. Young)教授以“巴黎气候协议:必将成功还是注定失败?”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国务学院潘忠岐教授主持演讲,薄燕教授、古斯塔夫(Gustaaf Geeraerts)教授等与会。

讲座开始前,潘忠岐教授介绍了奥兰·杨教授的主要作品及研究成果。奥兰·杨教授首先介绍了现有的两派对于巴黎协议的认识,乐观者认为协议将取得一定成效,悲观者则认为许多条款缺少实施细则。奥兰·杨教授接着指出,根据计算,即使现有的所有“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s)”全部得以实现,到2100年全球温度仍然会上升3.5℃,难以达到2℃的预期目标。所以真正的关键问题在于,巴黎协议承诺的减排目标,能否在之后的时间内得到进一步加强,以达到预期。加强国际协议承诺的机制通常有以下几种:(1)提出不需要批准的修正案、(2)增大或扩展条约的覆盖范围、(3)补充协议、(4)设置每年配额并逐年收紧、(5)通过金融援助增强执行力。奥兰·杨教授通过《远程跨国界大气污染公约(LRTAP)》、《国际捕鲸管理公约(ICRW)》等条约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这几种加强协议的机制。

哪些因素条件影响这些机制是否能成功地起作用呢?奥兰·杨教授首先指出,现实中的因果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很难找到单一的因素来解释机制的成功或是失败,通常是一系列因素的组合对机制产生了影响。奥兰·杨教授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可能起作用的条件或因素:1)协议内容是否能自动升级,即是否存在不需要重新谈判即能生效的修正条款。(2)利益的分配,参与各方利益分配是否对称,是否存在共同利益,如果利益不对称,存在明显的赢家和输家,则很难达成协议,反之则较容易取得成功。(3)是否存在否决者(veto player)。关键行为体的意愿十分重要,如果关键行为体倾向于否决协议,则很难达成协议,反之,如果关键行为体愿意合作,则协议容易达成。(4)产业财富的转移,举例而言,《国际捕鲸管理公约(ICRW)》能取得成功,有一大因素是捕鲸行业的衰落,人们找到了许多替代产品。(5)花费成本的数量级以及负担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科技进步,实际成本通常会比协议一开始的预计成本更低。(6)公众对相关事件关注的程度,如果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甚至引发了社会运动,则协议容易取得成功。(7)体系中是否存在长期致力于此的领导者。

接下来,奥兰·杨教授应用这一分析框架来分析巴黎协议。他首先分析了巴黎协议中用以在将来加强减排承诺的机制:(1)用以重新评估和加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INDCs)的一系列程序并不明确。(2)就金融资金机制而言,协议中第九条第一款虽然做出了承诺,但仍然具体细则仍然尚不明确。(3)协议第十四条规定应当定期总结协议执行情况,称之为“全球总结(global stocktake)”。然而如何执行这一条约内容的具体过程和时间表还有待确定。这些机制能否成功运作?奥兰·杨教授接着分析了影响机制成功与否的一些因素:(1)“否决者”的存在:代表石油化工企业的政治力量可能成为阻挠协议的重要行为体。(2)利益分配:气候问题属于公共利益,如何避免公地悲剧?(3)实际成本与预计成本:科技进步可能使得实际成本大大缩小。(4)公众的价值观念和态度。(5)有关环境的社会运动开始出现。(6)体系中是否存在领导者?教授给我们提供了这些用以思考巴黎协议能否成功的角度,但很多问题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奥兰·杨教授做了总结,气候问题的确十分严重,并且属于“非常棘手(super-wicked)”的问题,要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一方面也依靠科技的突破,来获取更廉价更清洁的能源,另一方面,需要公众价值观念和态度的转变。

  

  

  

CCPDS 韩鹏程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