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主题演讲第17期(总第157期)在文科楼622室举行。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潘兆民教授做了题为“台湾政局的变动和两岸关系的展望”的演讲,本场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包刚升副教授主持,臧志军教授、郭定平教授出席了讲座,郭定平教授最后对讲座进行了点评。
潘兆民教授以自身经验出发,以东海大学撤离大陆及父亲家族迁台的经历为引子,简述了两岸关系的历史发展及政治纠葛。潘老师认为两岸关系可以以“2.0”的方向来思考,2.0代表的是“往中间靠”。他提出以美国经济学家贺特林的“中间理论”为基础,认为两岸关系也可以从“往中间靠”的角度来理解。以蔡英文这次的就职演说为例,潘教授认为蔡英文已经在往中间路线靠近,比如多次强调“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虽然蔡英文所说的维持现状还不是“九二共识”,但以台湾的角度来看已经再往中间路线走。潘老师认为,台湾一直以来都是往西边(美国)靠,以后应该要想办法往中间靠,以取得有利的位置。
台湾政局的变动从地区领导人直选以来20年,都是蓝下绿上的状态。蓝营在台湾最大的败笔是不知道民心所向,因而在选举得票率上不停地下滑。实际上,台湾的国族认同已开始转变了。从李登辉时代后期开始,台湾教育体系便有计划地弱化原有的“大中国认同”,这使得台湾学生的国族认同中支持“大中国认同”的比例持续下降。基于台湾目前的国族认同及选举现状,潘教授认为“中华民国人”是很多台湾人政治认同的公约数,恰当地处理好“中华民国”这一政治符号有利于处理好两岸关系。
过去,马英九政府遵循“九二共识”,透过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协商机制,已经签署多项两岸关系的经贸与合作协定,和平发展和合作交流带来了最大的和平红利。潘教授认为,台湾目前的危机是,在新政府上任后在南海主权问题、“邦交国问题”上面临很多挑战,这也是蔡英文政府必须应对的挑战。蔡英文新政府和中国大陆互信不足,民进党和共产党的交流也严重不足。如何在蔡英文时代重建两岸关系中的信任,这是一个重大问题。
潘教授认为,台湾目前推动“新南向”政策应该与中国大陆的“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共创更大的价值。潘老师建议,中国大陆的政策也可以“往中间靠”、走中间路线,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解决两岸问题。连战曾经提出,“中华民国”这一政治符号对中国大陆来说可以是一个正资产,甚至可以成为改善两岸关系的一个公约数。蔡英文上台,对两岸关系来说是一个挑战。中国大陆也应该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寻求两岸关系的公约数,以改善两岸关系。(本讲座的观点不代表中心和学院的立场)
(CCPDS 张雅茹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