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下午2点,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主题演讲在文科楼622会议室举行。来自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的Kuotsai Liou教授就“中国的政府改革”为题进行了演讲,国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敬乂嘉教授主持该讲座。
敬乂嘉教授首先介绍了Kuotsai Liou教授的研究兴趣与对中国政府问题的关注。Liou教授与复旦有着深刻的友谊,并且愿意将他的研究与复旦学生们分享。
Kuotsai Liou教授首先介绍了政府改革在理论中的重要性,而7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府改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这一段改革进程进行研究。
他认为,公共管理改革研究主要存在四大视角:1、政治变迁;2、制度和结构变迁;3、过程变迁;4、文化变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理论框架上,则主要存在1、传统路径(traditional approach);2、市场路径(market approach);3、治理路径(governance approach)。通过以上综述,需要将其运用到具体的中国政府改革问题中。
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言,首当其冲的成就在于其经济发展。中国的改革往往会设立试验区,并在成功后将其经验推广至全国。例如政府的“大部制”改革,便是其中一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从现在看来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成为了诸多国际组织研究的样本。此外,官僚机构的改革与精简,也改变了人员冗余以及权力过大的问题,但是同样延续了党与行政系统两分的问题。使用西方的理论固然可以对中国问题进行研究和批判,但是不能抓住重点。
Kuotsai Liou教授认为,中国政府改革的思想来源来自于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开放以来,其治理实现了从传统到新公共管理的转向,而这一理论的实践主要来自于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西欧的启发,实现了市场化、分权化和去管制化的目标。此外,中国的改革还借鉴了东亚的经验,所谓的“东亚四小龙”对中国政府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强调了政府在市场中的引导作用。产业政策、经济特区、出口导向型政策都来源于此。这一改革导致了广泛的经济繁荣,或者官方语境所言的“小康社会”的形成。在制度上,形成了“法治”社会,以及党的自我监督制度的形成。
总结来看,Kuotsai Liou教授勾勒了中国政府改革的大致线条,谈论了比较多的重大问题,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制度改革。同时他也对此进行了反思,指出改革应当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CCPDS 杨珏馨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