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邓皓琛博士主讲“当代非洲政治哲学版图”

发布时间: 2024-12-06     浏览次数: 10

20241126日,由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年度主题演讲第17期于文科楼630会议室成功举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讲师,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博士邓皓琛博士以当代非洲政治哲学版图为题发表学术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郭定平教授主持,吸引众多师生参加。

非洲政治哲学的发展是一条跨越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思想之路。从诞生于海外非裔政治和知识精英社区,到20世纪上半叶泛非主义运动,再到21世纪后现代语境下的反思,非洲政治哲学是一种对殖民统治的回应,也是在不同的土壤中孕育出的对自身文化与身份的探索。随着21世纪地缘格局的变化,新的哲学主张应运而生,非洲政治哲学的诞生、争论与未来发展,也进一步成为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非洲政治哲学的起点

非洲哲学与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哲学发展有很大差别。首先,非洲很多地区的哲学研究都没有存留书面文字。对此,邓老师为非洲哲学给出了较为宽泛的定义:以某种语言载体进行理性、非虚构论述的著作,包括政治领袖、社会活动家、部分文人的作品。此外,与伊斯兰世界、印度、日本等思想发源不同,非洲政治哲学的诞生并非直接起源于非洲大陆,而是在加勒比海、美国等地的海外非裔社区。这些群体通过泛非主义的思想尝试,为非洲哲学注入了最初的精神动力。一波又一波从美国等海外地区的非裔回到非洲,建立自己的家园,这是早期泛非主义主体意识的建立。

这一时期的代表有美国的杜波伊斯(W.E.B. Du Bois)和牙买加的马库斯·加维(Marcus Garvey)以及特立尼达的乔治·帕得摩尔(George Padmore)等。他们以一种海外非裔的使命感试图唤醒非洲及其海外族群的自我意识,其看待非洲的方式往往受到其身处英语文化背景的影响,名为泛非,实则更接近某种种族上的“泛黑主义”(Pan-Negroism)。随着独立自决思想的发展,五次泛非大会(1919-1945)中越来越多的与会者来自非洲本土。这也是非洲本土人民探索自身文化与身份,追求政治独立自决的体现。

二、殖民时代的思想图景:不同殖民地的知识建构

非洲大陆在殖民统治下呈现出多样化的政治与哲学思潮,这种多样性与殖民者的统治方式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邓老师指出,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这些殖民者对非洲的统治结构特点大有不同。法语殖民地采取直接统治方式,其中,同化政策最具代表性,并创造了一批亲法崇法的政治精英。这些精英在法国文化的熏陶下,曾一度构想将非洲的政治发展融入法国的整体框架。塞内加尔的桑戈尔(Léopold Sédar Senghor)和科特迪瓦的乌弗埃·博瓦尼(Houphouet-Boigny)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曾长期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国民议会议员,与法国政界关系密切。例如,桑戈尔在其晚年回忆录中便始终坚持“黑人性”(Négritude)并列于“法兰西性”,憧憬非洲与法国一起实现人类协同进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语殖民地的知识精英。他们更多通过学术著作与殖民者进行思想对峙。独立前,以肯尼亚的乔莫·肯雅塔(Jomo Kenyatta)为代表的一批知识精英已反思欧洲殖民者有关非洲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得失,并以学理方式回应殖民叙事的偏见。这些著作既是对殖民统治的抗议,也体现了英语圈知识分子在思想路径上的独立性。

邓老师认为,法国和英国殖民地的去殖民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未流血的,而葡萄牙殖民地则以其残酷的统治政策催生了另一种政治哲学,即以武装革命为核心的解放思想。这主要是葡萄牙殖民者在60、70年代固执地不愿放弃殖民统治导致的。莫桑比克的蒙德拉纳(Eduardo Mondlane)与几内亚比绍的卡布拉尔(Amílcar Cabral)等人不仅是思想家,而且首先就是武装革命精英。他们通过革命实践诠释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哲学内涵。在葡萄牙的去殖民语境下,政治哲学是本土人的第一哲学。

三、“民族志哲学”的兴起与争议

“民族志哲学”(Ethnophilosophie)成为非洲学院派哲学最重要的研究议题。在发生学上,它源于比利时传教士唐普尔(Placide Tempels)的《班图哲学》(La Philosophie Bantoue,1945)。该书带有强烈的基督教关切。50到70年代,多位非洲本土神学家都是唐普尔的非洲“追随者”。例如卢旺达神父卡加梅(Alexis Kagame)便研究了班图语系的各种语言素材和民俗,精心论证中南部非洲存在同一的精神世界。

然而,“民族志哲学”在非洲学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70年代初,法语学界以喀麦隆和贝宁等国学者为代表的一派,批评“民族志哲学”只是“神学”的变种,是迎合西方猎奇口味的帮凶,折射出了部分非洲人急于获得西方人承认的病态心理。有人甚至提出,只有人类学民族志消亡后,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非洲哲学。与此针锋相对,另一派以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民族志哲学”为非洲哲学奠定了基础,是非洲哲学的良好开端。他们反对以欧洲标准裁定非洲哲学的写作形式,强调从民族志素材中挖掘哲学价值的积极意义。80年代起,英语学界以一种不带硝烟的方式对此进行探索。如加纳学者夸西·维尔杜(Kwasi Wiredu)等人即提出学理上的“社群主义”,又如试图从传统长者的智慧中寻找启示的肯尼亚学者亨利·奥鲁卡(Odera Oruka)即提出力图避免“民族志哲学”短板的“贤人哲学”。总的来看,法语、英语学界都先后试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之间建立桥梁,既关注非洲哲学的理论建构,也致力于寻找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21世纪的后现代转向:从宏大叙事到全球视野

进入21世纪后,非洲政治哲学在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下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邓老师指出,这一时期,知识精英逐渐对民族主义、泛非主义、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感到失望,开始探索更为个体化和全球化的哲学视野。加纳学者奎迈·阿皮亚(Kwame Appiah)和喀麦隆学者阿基勒·姆本贝(Achille Mbembe)提出“非洲世界主义”(Afropolitanism)的概念,主张在克服民族主义与身份政治局限的基础上,告别受害者心理,以积极开放姿态融入世界。

此外,新世纪的哲学研究更关注具体的文化实践与学术方法。例如西非学者对通布图手稿、口述传承机制的研究揭示了非洲阿拉伯文化的丰富性,又如个别西方白人学者亦力图展现非洲本土语言的文学文本与哲学思想之间的深刻联系。

五、总结

在本次讲座中,邓老师系统梳理了非洲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海外非裔社区中兴起的泛非主义,到殖民时代不同殖民地内的多样化知识建构,到20世纪民族志哲学的兴起与争议,再到21世纪学者们超越宏大叙事,探索更为开放和个体化的视野,为与会者展示了非洲政治哲学丰富的思想面貌,及其从传统到当代的嬗变。


 最后,郭定平老师感谢了邓皓琛老师的分享,并对讲座进行了总结。邓皓琛老师同与会的老师和同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