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面向多层级的中国治理:跨区域、跨组织应对复杂公共问题”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文科楼顺利举行。与会学者包括来自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诺桑比亚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机构的教授学者。

学术会议共分为2个部分,分别围绕环境治理、非政府组织参与、公众参与、气候治理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研究。会议开幕,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与社会行政学系公婷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敬乂嘉教授和诺桑比亚大学Edoardo Ongaro分别致欢迎词。
随后会议进入学术议题发言和讨论环节,第一场会议由公婷教授主持。易洪涛教授报告了地方水务治理网络中,政策如何通过上级政府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方向上其他参与者而被塑造。敬乂嘉教授基于中国“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深入分析发现互联网企业利用调停、中介等手段为碎片化的政府间交流提供了可协调的政策途径。黄以天老师和 Oliver Hensengerth教授分别就两篇文章进行了细致点评,并跟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的第二场由敬乂嘉教授主持。杨立华教授基于长达十年的田野研究,利用农业技术改革的案例剖析,生动细致地研究了专家和学者在协商式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专家和学者的专业知识,拥有更高社会资本的专家学者在冲突管理和协作治理中扮演更大角色。Oliver Hensengerth教授和卢宜宜老师从中国环境治理对公众参与的影响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反PX项目案例,分析多层级治理以及综合治理的适用性。最后黄以天老师针对中国出口行业基于气候变化的行为策略,对多层级气候网络治理框架进行了分析。易洪涛教授、Martin de Jong教授和杨立华教授分别对三篇文章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会议于27日下午圆满落幕,最后与会学者针对为期一天的会议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肯定了每位与会者的精彩发言,并就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筹备和讨论,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