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田中弥生教授主讲“日本的非营利性组织”

发布时间: 2017-11-07     浏览次数: 591

201732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度主题演讲第01期(总第178期)在文科楼826室举行。来自独立行政法人大学改革支援·学位授予机构的田中弥生教授以“日本的非营利性组织”为题发表了演讲,复旦大学政治学系陈云教授主持讲座。



陈云教授首先请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水口智副领事介绍了本次讲座由来以及田中弥生教授的学术背景。田中弥生教授曾是水口领事在东京大学就学期间的导师,现为大学改革支援·学位授予机构研究开发部教授,研究方向非常广泛。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特别邀请田中弥生教授介绍日本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发生的变化,进而通过交流,增进对日本社会的了解。

正式演讲前,田中弥生教授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解释了目前任职的独立行政法人大学改革支援·学位授予机构的性质和功能。田中教授曾就职于民企和国际协力银行,曾任东京大学客座副教授;目前,一方面在从事非营利组织研究,另一方面也在实务方面开展社会活动。

田中弥生教授首先指出,相互扶助和合作的精神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基础。在现代的NPONGO出现之前,具有组织性的地域社会互助形式一直存在,其自古不仅在欧美,还存在于亚洲及其他各国;之后,在历史、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时而衰退,时而活跃,变换着不同形式存在至今。日本的民间非营利领域也是在经历了各类变迁后发展而成的。

这种形式的存在要从江户时代谈起。江户时代是充满和平和志愿性的时代,由庶民组成的志愿者社会相当发达。庶民的社区是叫做“长屋”的志愿型小社会,长屋内的住户共用水井、卫生间,商人、武士等各社会阶层人群混居并互相协作。

江户时代拥有发达的初等教育,以“寺子屋”为代表。寺子屋的教师相当于今天的“志愿者”,不是专门的政府人员或雇佣职位。江户时代没有义务教育制度,没有与学校制度相关的法律,幕府亦没有与义务教育相关的政策、负责部门和人员。江户时代的就学率、识字率位居世界最高水准。嘉永年间(1850年左右)江户的就学率为70%86%(包括农村地区)。而法国大革命后,1763年将初等教育义务制化,免费授课,就学率亦仅有1.4%

江户时代还存在一种叫做“消火”的消防“专业志愿者”。其著名的救火方式“破坏消防”,是以防止火势蔓延为主要目的,将未殃及的房子破坏掉。破坏消防需要专业技能,町内共同雇佣具备此技能的町人为消防员,由町内会出象征性报酬。

接着,田中弥生教授以自治会、社会团体和NPO等概念为中心,鸟瞰日本非营利领域的发展阶段。

自治会的形式江户时代即存在,为地区内的互助事业诸如道路清扫等提供必要服务,类似中国“社区”的概念;明治维新之后,地方自发形成地方自治会,从明治时代开始正式被社会承认。通过自治会形式,居民相互协作和帮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陷入了非常不景气的状态,普通人生出了很多不满。明治政府担心民间反政府活动,为掌握居民动向,开始将其融入行政加以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政府已经将自治会作为行政末端组织,正式纳入了行政控制;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GHQ(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对自治会发出了解散命令。对于GHQ来说,自治会有别于欧美的公民社会组织,其作为旧日本帝国的末端组织,被认为有损于自由民主。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还是需要这类区域的社会互助组织,尽管名称没有了,仍旧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下去。

1950年后,自治会的名称和权能恢复,并且还有新的组织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以更小自治单位为主体的町内会。不过,由于习惯了由政府提供服务和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现代城市社会中社区邻里关系没有那样紧密,自治会职能弱化了。现代城市日本人对地域社会、自治会没有特别强的感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对缺少自治会这样相互帮助的组织形态对日本未来的不利影响的担忧。

因此,后来出现了NPO这样新的形式和概念。NPO1995年开始出现急剧增长。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当时的日本社会不同于信仰基督教的欧美国家,因而往往被认为缺乏志愿者精神。日本企业在全球盈利丰厚,常遭到美国和亚洲他国批判。因此,日本社会逐渐思考,除经济方面,也需要同时在地方社会上做出贡献,进而出现了对CSR(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

19951月发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最初开展活动的是医生志愿组成的NGO前往救援。在后来的1个月内有1万志愿者聚集在神户开展工作。自民党政调会长加藤纮一当时发挥了领导力,在众议院提议并指导NPO法人和执政党内NPO项目的结成,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促成了NPO法,后者在众议院获得了全会一致通过。这次法律制定呈现了全民参与的态势,是非常罕见的情况。

1998年通过的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规定,其通过对举行特定非营利活动的团体予以法人资格,来促进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以社会服务为内容的特定非营利活动的健全发展,目的是进一步增进公益事业。

接着,田中弥生教授介绍了日本NPO的现状与课题。首先,展示了以言论NPOSOS儿童之村、看护保险市民监察员和泳池志愿者为代表的由《每日新闻》颁发的“杰出NPO”事例。继而介绍了日本NPO法人在数量和涵盖领域方面的概况。日本拥有51431NPO法人(截至2016年末),其活动分布在健康·医疗·福祉、社会教育、联络·助言(中间支援)、儿童健全育成、城市建设、学术·文化·艺术、环保、职业能力开发·雇佣机会扩充和国际协力等 17个领域。

田中弥生教授引用NPO法人收入规模和捐款金额的分布数据指出,日本NPO法人中小规模团体占大半,同时整体五成捐款收入为0日元,四成无志愿者。缺乏资金的NPO法人维持运转非常困难,很多需要依靠政府扶持进行运营,田中教授认为,这种现状是有悖于NPONPO法的精神的。

介绍了日本非营利组织整体现状与问题之后,田中弥生教授讲解了彼得·德鲁克教授的非营利组织论,论中阐述了NPO的两大作用,得出结论认为捐款与志愿者不仅仅是资金源和劳动力,而是培育个人公益心的重要机会。其两大功能中,一个是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并使之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社会性创造”,即通过捐赠和志愿者活动这样的社会参与,了解社会需求,产生亲身的参与感受。

最后,田中弥生教授表示,虽然现代不同于江户社会,但是每个人都有互助需要与愿望,而NPO发挥了让更多人参与出力的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现代的日本非营利组织缺乏资金和志愿者是一个重要难题。田中教授指出,中国非常重视通过捐款等形式实现社会参与,她也想要把这种形式和观念带回日本。非营利组织的实际运营中,平衡上述两个方面很困难,田中教授表示,期望通过分享以及与中国的交流,共同思考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日本的相通之处,并且将非营利组织做得更好。

演讲结束后,现场的国务学院师生、社会公益事业实务界人士以及前来交流的日本大学学生一行同田中弥生教授展开了热烈问答交流,分享了见解和经验,增进了双方了解。

  

  

CCPDS  周文博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