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Anna Michalski教授主讲“结构关系中的角色动态:中欧战略伙伴关系”

发布时间: 2017-11-07     浏览次数: 215

2017420日,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安娜•米歇尔斯基(Anna Michalski)教授受邀来访复旦大学,在文科楼725室作了题为《结构关系中的角色动态: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讲座。国务学院潘忠岐教授主持了讲座。



Anna Michalski教授在欧盟一体化建设和欧盟对外关系等领域中颇有建树,已出版数部著作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此次的演讲内容源自其2016年与潘忠岐教授共同发表的《Role Dynamics in a Structured Relationship: The EU-China Strategic Partnership》一文,采用角色理论(role theory)探讨了有关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中双方的互动关系。依据角色理论,在一对具有相互竞争性质的互动关系中,两个行为体都具有两个维度的角色考虑,一者是其对于自身角色的考虑,一者则是对于对方角色的考虑。前者依据自身当前的状况之不同而为自己在国际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找到相应的位置,并且同时希望能够被承认为一个国际行为体。另外,自身角色的考虑亦包含了对于自身的角色概念(role conception)以及自我定位中最核心利益的认知;而对于对方角色的考虑则是指通过对于对方角色的建构(altercasting)来达到使其角色支持我方角色定位的效果。中国对于自身的认知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现在处于复兴阶段。其核心利益为“坚定保卫民族独立”,包括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内政;而欧盟则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规范性权威(normative power),以传播自由价值与规范为己任,同时还将自身看作是“多边主义之典范”。

依据上述理论和自我认知,Anna Michalski教授将中欧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动态地应用角色理论来分析中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发展:

第一阶段:1995年至2002年,为关系伊始阶段。该阶段中主要是欧盟单向向中国传播自己的价值。中国需要在八九事件所造成的国际孤立中走出来,而欧盟则希望通过积极发展和中国的关系而帮助中国尽快地融入国际社会,以此来支持中国向一个更开放的、更尊重人权的国家转型。欧盟主要通过对于中方的角色建构,鼓励中国变得更加开放。欧盟积极支持中国加入WTO即为其典型。而中国在这个阶段则更多地是被动者,部分地接受欧盟为中国所建构的角色,以此来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部分,中国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中欧双方相互支持,中国支持欧盟一体化进程和东扩,而欧盟则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从而双方都从互动中相互承认对方为一个恰当的国际行为体。

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5年,为蜜月期阶段。该阶段中欧之间逐步变成双方相互建构对方的角色以支持自身的角色。欧盟一方面加强自身的角色定位,认为自己需要帮助中国变革;相应地,从另一方面,欧盟自然地提出希望中国更加开放民主的要求。而随着中国逐渐的强大,中国也开始提出希望能够建立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种更新的、更加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同时,对于欧盟的对中国的角色建构,中国提出中欧的关系应当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的。欧洲应当支持世界的多样性。但双方更多地是相互支持对方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第三阶段:2006年至2009年,为几近破裂阶段。中欧双方对于自己给对方定位之预期和实际的分歧在这一阶段通过几件事情而逐渐充分地暴露了出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方不再那么需要欧盟的支持来稳固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而欧盟拒绝解除对中国的武器出口管制以及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使中国认识到联合欧洲对抗美国之不可行。而同时欧盟认识到自己难以通过人权对话机制来改变中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对WTO规则的未完全落实,使得欧盟又开始考虑使用WTO机制来迫使中国服从多边规则。进而随着奥运和藏独问题的干扰,中欧关系陷入低谷,乃至于中方取消了原定的第十一次中欧峰会。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随后而来的欧洲经济问题则使得中欧实力产生了变化,进而导致中欧在互动中的关系产生了翻转,欧洲变得更需要中国,因而逐渐开始更加受到中国对欧盟角色建构的影响。

第四阶段:2010年至2014年,为更加现实阶段。2013年双方共同发表了议程,随后欧洲重申对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中国则重申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支持。双方实力的变化使得中国有更大的影响力来建构欧盟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通过将欧盟建构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角色,中国试图将欧盟的角色定位为中国世界观的支持者。而在人权对话机制中,中国也通过强调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而对欧盟加以限制。简单来说,中欧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一种稳定器,为双方的相互竞争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使得双方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亦可以相互支持。通过在该机制中的长期互动,双方都掌握了一些平衡点,通过相互了解对方的角色概念与核心利益从而学会不触犯对方的界限,并在此前提下通过建构对方的角色来为自己的定位提供支持。

 讲座结束后,学者一一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CCPDS 白皓臣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