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上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Timothy Hildebrandt博士应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在复旦大学文科楼725室展开了主题为《进或退:中国NGO在非洲何去何从》的讲座,我校国务学院赵剑治博士主持讲座。
Timothy博士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激进主义和社会企业的关系、变化中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威权政体中NGO的发展。Timothy博士就这些领域的问题已经在诸多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赵剑治博士在对Timothy博士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研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之后,Timothy博士开始了对主题的讲解和分析。
中国的对外发展援助(ODA)是在“十五”计划中的“走出去”战略下大力展开的,而非洲因资源和战略优势成为中国援助重点。不同于传统西方援助,中国的对外援助具有提供低额贷款和政府资助的基建项目等特点。然而,在官方色彩之外,中国的NGO仍然在对非援助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Timothy博士指出,大多数“走出去”的中国NGO已经在国内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并根据其性质为社会提供了可观的公共服务。对于NGO来说,走出中国、向外拓展市场是进一步发展的最好和唯一方式。
那么,这些“走出去”的中国NGO在当地的发展模式如何?它们是仅根据自身经验传授给当地一套管理模式和生存之道(a weak version),还是更多地带有官方色彩、反映国家利益的诉求(a strong version)? 为此,Timothy博士在埃塞俄比亚和马拉维这两个受惠于中国援助而又政体迥异的非洲国家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中国NGO在当地的发展情况。根据研究,Timothy博士指出,无关于政治体制因素,中国NGO整体来看在两国都没有得到深入发展。中国NGO更像是在“退”而非“走出去”。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Timothy博士主要通过田野调查,在当地进行“精英访谈”(Elite Interviews)。他选择了当地NGO代表、中国政府官员和非洲两国当地官员在北京和非洲当地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访谈等方式,他们对两国NGO发展的特点有了更深入了解。
埃塞俄比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收紧NGO的法律,尤其是对外国NGO进入埃塞俄比亚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以保护本地组织。例如,只有埃塞俄比亚本土资助的NGO才能从事保护人权、性别平等、儿童权利等领域活动。在这个背景下,虽然埃塞俄比亚与中国同是一党制且政府层面合作密切,中国NGO在埃塞俄比亚的发展也存在很大挑战。
马拉维虽然是一个更开放、自由的民主制国家,但其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关系十分复杂。自2004年宾古担任总统以来,马拉维的NGO的生存空间因其于政府的嫌隙而渐趋压缩。之后,NGO在马拉维NGO委员会(CONGO)的帮助下掌握了制定NGO注册规则的权力,也使马拉维的管理模式变得十分独特。例如,马拉维在新注册NGO的委员会中必须有20%的代表权,且这些组织在行政上不能由政府管辖。这给中国NGO进入马拉维带来了挑战。
谈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Timothy博士指出,即使中国官方在政策和资金上都有大量投入,接收国的国内政治和相关规章制度依然对外国NGO的进入造成很大障碍。无论是一党制的埃塞尔比亚还是民主体制的马拉维,NGO与当地政府的关系都十分复杂。同时,这两个国家在政府层面和中国关系密切,也曾开展多次合作。
最后,Timothy博士指出,鉴于目前形势,未来中国的国际发展经验依然会倾向于阶段性的一次性项目。中国NGO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何去何从,应拭目以待。
Timothy博士的讲座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应,同学们纷纷发言和提问,大家对于中国NGO对非发展援助情况、田野调查这一研究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CCPDS 李婉滢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