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刘国材教授主讲“公共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2017-11-09     浏览次数: 1152

2017116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度主题演讲第30期(总第207期)在文科楼615会议室举行。来自中佛罗里达大学公共行政学院的刘国材教授以“公共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为题发表演讲。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副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讲座。

敬乂嘉教授首先介绍了刘国材教授的学术背景。刘教授现为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教授公共组织管理、公共项目评估与地区经济发展等课程,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共组织管理、政府改革与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已经出版6部著作,发表60余篇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章。刘教授曾担任系主任和主管公共管理硕士和博士项目。他是美国国家公共行政学院院士,曾在2012-2013年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长。

讲座正式开始。刘国材教授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深入介绍。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能力”。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其内容补充为“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能力”。两者相比,前者强调目前与未来的公平与否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三大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责任。在对美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解释使,刘国材教授指出,美国研究人员强调地方政府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联邦、州、地方政府之间合作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综合规划,采用“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办法来解决各个城市都普遍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精明增长”的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土地利用、区域管理、财政效率、住房和社区问题、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建设等。

其次,刘国材教授介绍了公共管理和发展的有关内容。20世纪50年代,“发展署”第一次被提及用以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发展管理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点在于,前者涉及制定、执行和评价公共政策和方案等更为广泛的议题,并且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有关发展管理的学术研究集中于提高技术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实行行政改革等具体问题。在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和传播时,这些理论受到了猛烈的批评。刘国材教授强调,治理是国家管理社会和经济资源的权力,涉及公共问责制、法治、正透明度和公民参与等相关机制,其四大要素为:(1)责任,即政府官员的行为;(2)参与,即公民参与发展进程;(3)可预见性,即有利于发展的法律环境;(4)透明度,即向公众提供政府文件和决定信息。刘国材教授认为网络、影响力、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的混合、工具的多样性是公共治理的四要素,一个国家若能实现善治,则可以从以下八大特点进行参考:(1)问责;(2)透明;(3)回应;(4)公平/包容;(5)共识;(6)参与性;(7)遵循法治;(8)高效。放眼全球,治理指标主要有以下六点:(1)问责制与自由程度,包括参与选择政府、言论、结社、媒体报道等;(2)政治稳定和无恐怖主义;(3)政府效能;(4)监管质量;(5)法治程度;(6)控制腐败的效果。在这部分的最后,刘国材教授详细介绍了可持续治理指标(SGI)的三大支柱:(1)政策绩效—经济政策,主要由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政策构成,包括劳动力市场、税收、预算、全球金融体系创新、教育、健康、家庭、养老、整合、社会宽容、全球环境保护等具体内容;(2)民主—民主的质量,包括选举程序、获取信息的渠道、公民权利、政治自由、法治程度等;(3)治理—执行能力,如提出战略的能力、部际协调程度、社会咨询、政策沟通、适应性、组织变革、行政问责等。



而后,刘国财教授就美国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美国主要面临以下发展问题:(1)财政/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主要指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不平衡,债务和赤字数量过大;(2)社会的不可持续性,即存在的贫困问题、移民热潮下的社会冲突问题等;(3)环境的不可持续性,目前美国仍面临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挑战;(4)特朗普总统的立场问题,自特朗普上台,美国政府在卫生保健、移民、环境问题上的转变立场一直让人担忧。相比美国,中国主要面临的发展问题有以下几点:(1)经济问题,即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2)社会挑战,东西部、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3)环境问题,主要指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刘国材教授补充道,中国共产党已经有所行动,如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强调力争解决不平等和不平衡问题。

最后,刘国材教授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下的治理挑战。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其背后的自然科学原理和经验证据都有待进一步探究;二是资源限制问题,背后涉及到长短期方法的选择和利益集团等因素;三是政治和社会文化价值的负面影响,以及存在的策略优先选择倾向。刘国材教授总结道,公共治理理论有助于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如资源限制、社会文化和价值差异、政治环境(如民主选举)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不容易。但由于当前中国政府的有关政策已经关注到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刘国材教授相信在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中国学者有能力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取得进一步突破。

讲座结束后,国务学院师生与刘国材教授展开了热烈的问答交流,分享彼此间不同的认识,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




CCPDS  汪思余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