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度主题演讲第28期(总第205期)在文科楼725会议室举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杨龙教授以“中国政府过程中的‘双顶层’推动机制”为题发表演讲。国务学院郭定平教授主持讲座,国务学院陈明明教授、李瑞昌教授也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郭定平教授介绍了杨龙教授的学术背景。杨龙教授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其研究方向主要有发展政治学、政府经济学、区域公共管理和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等,目前担任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天津政治学会会长。
讲座正式开始。杨龙教授首先指出“双顶层”机制的体制机理与现实背景。“顶层设计”指中央对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总体思路和方案,设计者包括中共中央、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国务院、国务院的部委,各类领导小组。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最高决策。“顶层推动”指中央通过对地方的控制,借助单一制和非地方自治的体制,借助党政合一的体制,强力推行政策。
“双顶层”机制的体制机理是:(1)顶层设计发生在政策制定的环节,顶层推动发生在政策执行的环节;(2)顶层设计所针对的是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问题,顶层设计往往以规划、战略、法律、法规、宏观政策等形式出现;(3)遇到地方政府和社会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时,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顶层推动适用于只能由下级政府或部门来执行的政策,是政治权力结构的副产品,顶层推动并没有给执行者增加资源,比如更多的授权,额外的拨款或资助,而只是给执行者压力。在中国,“双顶层”机制的有效性源自政治体制。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国的政治权、行政权、财政权的发源在中央,中央以下的地方政府逐级向上负责。
“双顶层”机制被强化的现实背景是:(1)下一步发展面临长期累积的问题;(2)改革面临的难题只有中央层面的政策才能解决;(3)中国的发展模式对“双顶层”机制的依赖。
其次,杨龙教授介绍了强化双顶层机制的主要表现。一是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为首的顶层设计密集出台;二是顶层设计在主要中央权力机关中的传导;三是以督查强化顶层推动。其中杨龙教授就“巡视”进行了详细分析:巡视用于中共的党内监督,接受中央巡视的单位为省级地方、中央机关、部属事业单位、中央所属国有企业,巡视监督对象是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上述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成员等。巡视的目的非常明确,即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巡视强化了下级执行上级政策的动机,强调维护中央权威的自觉性,特别设计的制度加大了巡视的威力。
随后,杨龙教授就“双顶层”机制的适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顶层设计作为一种决策手段,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注意避免顶层设计被泛化;避免强调顶层设计成为过度集权的借口;避免“为了决策而决策”的形式主义;避免规划过多过滥。二是强化顶层推动机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督查宜定位于临时性任务。督查与督察不同,督察的功能侧重于遵纪和执法情况,督查的重点在于促进落实,督查的对象只适合于专项工作;监督属于经常性工作,督查则视工作的重要性而定,属于临时性任务,督查属于检查的一种(专项检查),就某一个问题或工作方面而进行;临时性的和经常性的两种督查有所不同;督查不能代替政策执行,最有效的执行还是依靠已有的行政体系。(2)使用督查是在补“条条”执行力不足的“短板”。中央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没有自己直接深入地方的机构,只能依靠地方政府层层下达政策指令。由于地方利益的存在,权力和政策每下降一层,中央性往往就减少一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需要快速推动一项政策,或者是政策执行中遇到下级的某些阻力,借助督查人员的权威性,督查安排的“突然性”,形成对下级的震慑,以利于政策的执行。(3)督查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低.。临时抽调组成的督查组,督查组的成员由来自临时抽调,组长也是临时任命,均为兼职,可能导致督查的质量低。在涉及部门利益间冲突的事项,还可能发生部门间相互推矮,使得督查工作无法深入。(4)注意避免职责同构现象被强化。顶层推动的进行,借助“条条”自上而下地推进中央的政策,最为有效。职责同构导致上级与下级、中央与地方间的分工不清,职责重复,浪费宝贵的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效率。(5)巡视工作需要注意巡视与日常工作的衔接,提高巡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重视对巡视组的监督。
最后,杨龙教授总结指出双顶层机制的有效性是国家能力的表现,顶层设计的能力体现的是国家的“建制性权力”,表示国家能够对社会进行战略性引领。双顶层机制不是国家能力的全部,也不是体现国家能力的唯一手段。双顶层机制只适用于“倒逼”情景,适用于改革重大关口,适用于需要克服改革阻力的情势下。强化双顶层机制只是发生在特殊阶段,一旦过了这个阶段,不宜再强化双顶层机制。需要避免双顶层机制过度使用,需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决政府仍然管得太多的问题。
讲座后,在场师生与杨龙教授展开了热烈的问答交流,分享彼此间不同的认识,增进对相关学术问题的理解。
(CCPDS 汪思余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