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上午,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题演讲第四场在文科楼826会议室举行。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两位著名德国政治学教授Thomas Risse和Tanjia A. Börzel 做了题为《欧洲的一体化、债务危机以及亚洲地区主义的经验教训》的联合主题演讲。我院白沙天(Sebastian Bersick)教授主持讲座,陈志敏教授担当评论,国务学院50多位中外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首先,白沙天教授介绍了两位教授,并对其演讲主题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评论。接下来,Tanjia A. Börzel教授首先做发言。她讲到,关于地区主义和欧洲一体化的研究,之前的很多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欧盟的成功经验及其特殊性上,然而她并不认为欧洲的一体化是特殊的、唯一的,不可与其他地区一体化相比较的。反而她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欧洲地区主义与亚洲地区主义的比较上。她认为欧洲一体化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典范,但同时欧洲一体化也可以向其他地区一体化汲取经验教训。另外,对于当前欧洲的债务危机,有人认为这是地区主义的终结,但她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并且指出这场危机正是欧洲地区主义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接下来她从欧洲债务危机的起源、管理和应对三个方面深入阐述欧洲债务危机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她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是由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增长(生产力)危机三部分连结构成的。危机起源于希腊,并迅速蔓延到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进而成为整个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在这此危机中,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危机,紧缩财政、提高税率、削减政府开支等,同时又援助其他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她认为,应对危机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削减预算赤字、控制债务,同时也需要欧洲中央银行对债务市场进行干预,控制通货膨胀率。她认为,本次欧洲的债务危机也许能给亚洲许多启示。最后,她比较了欧洲和亚洲地区主义的不同。她认为,如果说欧洲的区域一体化有什么特殊性的话,它的特殊性在于强机制加上高度的经济一体化。相比较而言,亚洲的一体化则是弱机制加上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另外,她还提到,欧洲的一体化不仅是在经济领域,更是在政治领域;不仅是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更是社会的相互依存。

接下来Thomas Risse教授做发言。他同意Tanjia A. Börzel教授的观点,欧洲的一体化不是独一无二的,不是无可比较的。欧洲作为一体化最早的实践者,以前的研究在谈到一体化时,必然要将其他地区的分散与欧洲的联合相比较。当然,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但是它也可以与其他地区的一体化作比较。Thomas Risse教授是两个层面对地区一体化进行了比较。首先,他认为这种比较可以从两个广与深维度进行。广度即政策领域,包括贸易问题、货币问题、安全合作、环境合作等;深度包括政府间合作和超国家主义的合作等。其次,他从地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来比较地区主义,他旨在研究各个地区如何相互影响。在这里,他又提出了地区间互动的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即“给予—接受”的模式;另一种是间接的,包括强制与施压、影响对方、对话交流三种形式。当话题回到欧洲债务危机时,他强调,这次欧债危机给予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我们缺乏地区合作。最后,他又谈到何种机制模式对地区主义是最有用的。他的观点是,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简单地“打包复制”,而是要与本地区特点相适应。

在两位教授的精彩演讲之后,陈志敏教授对本次演讲做评论和总结。陈志敏教授承接两位教授的演讲主题首先谈到,过去欧洲的成功经验告诉了我们在地区一体化中“什么可以做到”,而如今欧洲的形势似乎又在向我们说明在地区一体化中“什么做不到”。但是正如Thomas Risse教授也谈到的,任何地区一体化的经验都不可简单地复制,而要根据本地区的情况,视本地区的具体问题而定,其他地区未能成功的地方,也许我们的地区一体化可以去尝试。接着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地区主义的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危机。在东亚,长期以来,中国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都大力支持东盟内部化,与东盟订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 并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的主导权地位。近来一些东盟成员国试图将东盟作为在领土纠纷问题上对中国施压的工具,引发中国是否需要进一步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地区合作主导权的疑问。这一现象值得做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另外,欧洲和亚洲地区主义的比较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美国。但不同的是,美国在欧洲一体化中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而在东亚一体化中,它却成为制约亚洲地区主义深入发展的结构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