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上午,我院政治学系李辉博士在文科楼615会议室做了主题为“东亚民主的质量:测量与比较”的学术报告。此次主题报告会是李辉博士结束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一年访学的回国学术报告,也是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度课题报告会第一期讨论会。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明教授主持了讲座。俞沂暄博士、熊易寒博士、包刚升博士及三十多名院内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李辉博士的整个报告主要围绕“民主的质量及其测量”、“测量的方法、指标与结果”两个部分展开。
李辉博士首先指出,测量是比较政治学定量研究中的基础,可以用于跨国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测量的难点在于理论,而不在于抽样,迥异于社会学研究。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现阶段民主质量测量主要集中于东欧和拉丁美洲,东亚民主质量测量相对比较薄弱。他选择了韩国、印尼、台湾、马来西亚、蒙古、泰国、菲律宾等七个国家或者地区作为民主质量测量的对象。
在“民主的质量及其测量”部分,李辉博士首先介绍了“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Polity IV”、“民主指数(Democracy Index)”、 “转型指数(Transformation Index: BTI)”四个民主测量方法的主要机理、特点及其不足。而后,他介绍了Jorgen Moller 和Svend-Erick Skaaning提出的程序性民主的测量要件、Morlino的民主质量测量指标和Levine & Molina的民主质量测量指标。最后,李辉博士指出了现阶段民主质量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关注程序,但更关注程序实施的实际效果,表现在“平等”指标和“参与”指标的设计上;尤其重视民主化之后或正处于民主化之中的政体的“法治”程度,表现在“责任性”指标的设计上;重视公民的评价和满意度,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表现在“回应性”指标的设计上;重视公民对政府的控制是否收到外部势力或者军事力量的干预,表现在“主权”指标的设计上。

随后,李辉博士提出自己的东亚民主质量的测量指标体系。他认为东亚民主质量的测量维度包括五个方面:选举决策的质量、政治参与、责任性、回应性和文武关系。每个测量维度都有若干个分指标和指标的操作化处理方案。在详细介绍了测量指标体系后,李辉博士从五个测量维度展示了对韩国、印尼、台湾、马来西亚、蒙古、泰国、菲律宾七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测量结果,并详尽分析了得分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测量的结果,台湾、蒙古、韩国得分较高,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得分较低。
在主题报告结束时,李辉博士指出,在对东亚民主质量进行测量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有待进一步完成,而且是更加重要的工作。同时,民主质量测量任务量非常大,需要团队运作,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

在李辉博士回答了到场师生的提问和建议之后,陈明明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政治学研究青年学生都希望有好的研究方法,希望能够懂得研究技术,在四十岁之前可以大胆学习技术,但是四十岁之后痴迷技术,就可能不大适宜。能够真正把技术用活的人,应该要有理论建树。他指出,在社会科学中,容忍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在求学的漫长路途中,要善于吸收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尊重多元发展的态势。最后,陈明明教授强调:问题决定方法。研究问题时要考虑适当的方法。
(CCPDS陈英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