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Sharon Dawes教授主讲“公共行政比较研究和跨国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 2012-12-14     浏览次数: 286

        2012年12月4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5期学术讲座在文科楼615室举行。由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洛克菲勒公共事务与政策学院的Sharon Dawes教授主讲“公共行政比较研究和跨国研究方法”。国务学院郑磊博士主持讲座。国务学院部分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Dawes教授开篇以对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是否可以比较的讨论为例,进入演讲主题。首先,她对演讲中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澄清。她指出比较(comparison)作为名词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相似和相异的一种评估。比较(comparative)作为形容词就是将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开展研究。因此,比较公共行政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府内的行政现象进行相似和相异的评估。而跨国比较公共行政则是比较研究那些在多个国家互动的行动者。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比较研究?她认为我们之所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理解那些似乎相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文化政治或社会系统下同时出现;二是让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文化政治和社会系统持续存在的一些普遍原则;三是尝试理解行动者在不同的文化下是如何处理一个共同的问题的(即通过进行跨国比较研究)。
        接下来,Dawes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比较研究的基本框架。根据比较研究的案例的数目(分为2个,大于2个,大于10个不等),我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分析手段、研究目标、比较对象和选择逻辑都会有所不同。第一种是2个案例的比较研究,数据源一般是文件、分析方法是描述性的、研究目标是检验评估和扩展模型/假设;第二种是案例大于2小于10的比较研究,数据源可以是调研或面访、分析方法则是统计学方法、研究目标也是为了检验评估和扩展模型/假设;第三种是10个以上案例的比较研究,数据源可以是网络(website)材料和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既可以是案例分析也可以是试验方法、目标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排序(rating and ranking)。案例选择的一般逻辑是求同和求异两种,对于少案例的比较研究,一般采用求同逻辑,对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则采用求异逻辑。

        Dawes教授认为比较研究是一门艺术,虽然不能说已经非常有规范的操作方法,但有一些基本原则我们必须考虑。首先是在进行研究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研究涉及的文化类型,国家的数目,文化和语种的数量,我们应将文化作为一个变量(它内在的影响到行动者的行动);其次是在执行研究的时候,需要考虑研究团队的构成,研究者对关键概念的歧义(equivalence)问题,研究工具和翻译选择问题;再次是对于跨国研究,在分析过程中考虑文化特殊性和研究结果普遍性。Dawes教授指出在跨国比较研究中,研究者最容易犯以下几个错误:对关键概念的不同理解、文化偏见、普遍假设和槽糕的比较分析。
        Dawes教授以自己主持和参与的两个比较研究为例,对比较研究的具体方法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个案例是“邮递服务协作新模式”,此项研究旨在比较加拿大、美国、德国和比利时的邮递服务的多部门协作模式的异同。Dawes教授从研究问题、主要研究设计特征对之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简要展示了他们发现的协作新模型,同时也分享了研究过程的教训和挑战。第二个案例是AIR-NOW中美航班研究,Dawes教授试图揭示同一组织在不同国度里面的行为方式及其限制。Dawes教授的比较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和美国在历史背景、政治体系、地利人口、组织因素和工作战略都不相同(即外部条件和内部组织都差异很大),但是AIR-NOW在中国和美国却共享着相同的过程,并且她还给出了一个简化的结论模型。

        在总结中,Dawes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出了一些进行跨国比较研究的研究建议。其中包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去比较,要说清楚为什么研究中选择的国家具有可比性,要对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有清晰的意识,要尝试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和轨迹,要争取获得第一手资料,学会将文化当作一个明显的嵌入变量,学会团队合作研究(因为跨国研究一个人很难进行)等实用性建议。
在讨论和提问环节,与会人员对比较研究的作用,如何在中国开展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如何纳入中国),比较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通过比较研究寻找因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讨论。

(CCPDS 黄振乾 供稿; 国务 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