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8日上午,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度第六次课题报告会在文科楼615举行,国务学院郑长忠博士主讲“现代政治形态中政党的逻辑空间与现实功能——基于历史与比较的二维视角”,韩福国副教授主持本次报告会,国务学院周帆副教授、俞沂暄博士等部分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郑长忠博士首先对课题的来源进行了说明。他指出本课题主要是由中国政治问题所引发的。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中所起的作用与西方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作用有着许多差异之处,从而导致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乃至对中国政治研究有许多解读(诸如“例外论”和“非例外论”)。这些讨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政党在不同国家中功能应是什么?以及这些功能的实现形式应是什么?究竟有没有建立在各国经验基础上而又超越特殊的其内在规律?如果有,这些规律会是什么?既有的对政党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我们却依然对上述问题无法有明确的答案。一句话,既有的政党理论很难解释中国政党的现象。如果能够提出一个分析框架,可以同时解释西方国家和中国乃至许多后发国家的政党现象的话,那么就意味着这将可能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发展。

郑长忠博士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试图提出这样一个分析框架。郑博士首先对政治结构和国家结构做了区分。他认为政治结构是围绕公共权力构建与运行所形成的具有互动关系的权力主体结构。国家结构是基于国家权力实现的制度性安排而形成的权力主体结构。其中两者的关系是:政治结构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早于国家结构;政治结构包含国家结构,国家结构是政治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人的出现使得社会共同体出现,之后是非强制性公共权力出现,接下来是政治结构出现(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合一,但是存在着逻辑上的区分)。国家的诞生则是政治结构与国家结构分野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国家出现后权力就分化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部分。其中公共权力就专属于强制性公共权力,而被称为国家权力,留在社会共同体中的非强制性部分就不被称为公共权力,而称为社会权力。因此,郑博士指出存在着三种权力:一是存在于社会结构空间内的权力称为社会权力;二是存在于国家结构空间内的权力称为国家权力;三是存在于政治结构空间内的权力称为政治权力。

郑长忠博士对政党和现代政治形态进行了理论分析。从原发性国家到现代政治的一个潜在的发展规律是政治逻辑空间的明晰化:国家与社会的主体关系明晰化,以及国家权力的统一和相对自主。不难发现,现代政党作为联系国家与社会的政治要素,成功实现了政治结构与国家结构的有机统一。通过对中国政党研究中的代表和领导的分析,可以管窥其一。因为如何理解中国政治中的“代表”和“领导”对理解中国政治非常重要。郑博士指出代表是作为整体的“部分”的政党。代表功能的本质是政党作为整合众意从而影响公意的机制。领导是政党作为“整体”的部分。领导是政党为建构和影响国家权力而对政治结构各要素进行引导和整合。因此,代表即为社会通过政党影响国家,领导则是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而执政与参政是政党通过国家来影响社会与社会通过政党来影响国家的统一。代表和领导不仅仅存在于中国,而且存在其它国家。
最后,郑长忠博士还对政党功能实现方式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研究中还有待完善的地方(如对民主党派的参政与执政的内涵把握),他还对接下来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如对各国政党在两个逻辑空间内情况进行全景式的梳理;对政党功能实现方式因素进行实证性分析;对中国政党执政和参政的内涵及其历史变迁进行研究。

在的自由提问和讨论环节。韩福国副教授,周帆副教授、俞沂暄博士和其它与会人员对政治结构和国家结构区分的可行性问题,理论研究的实证分析问题,中国政治研究的方法等问题和郑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CCPDS 黄振乾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