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5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课题报告会第八场在文科楼615会议室举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耿曙副教授怍了题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比较制度分析”的主题报告,包刚升博士主持了报告会,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师生聆听了报告。

耿曙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这项研究的由来。他认为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中国的高速增长”展开的,但是近来学界和社会都高度关注中国能够迅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列的问题。他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争论的深层次问题是从1992“南巡讲话”后逐步浮现并定型的中国“发展模式”,双方争论的焦点是现有的发展模式能否持续,以及应该如何调整等问题。耿曙副教授界定了他的研究论文为 “文献综述”性质的论文,其具体做法是对照两种分析“中等收入”问题的理论视角:“要素视角”与“制度视角”。
耿曙副教授认为这几年来,中国既有增长模式出现了困境,中国增长模式能否持续的忧虑一直不绝于耳。他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分析后,认为中国眼前的困局,可以视为趋近“中等收入陷阱”。他认为国内目前的探讨,虽然成功地呈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但尚未形成新的研究焦点,却又急忙提出政策建议,因此一方面只能作为“相关职能部门问题的汇总”,另方面处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应用”。学界的探讨由于缺乏一致的理论视角,研究成果交错纷乱。因此,他的工作是从现有的议论出发,进行观点的汇整与视角的爬梳,条理出清晰的理论视角,并将其发展成一个对照视角的“分析框架”(analytical framework),作为条理与分类相关分析的基础。

耿曙副教授认为分析“中等收入”问题的理论视角有两类:“要素视角”与“制度视角”。“要素视角”将迈向高等收入国家之路,视为攀越一面“高墙”,攀爬的动力来自各种“生产要素”,但却忧心这些生产要素是否足以支撑中国的爬坡之路。与之迥异的“制度视角”,则将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视为的一套制度的束缚,深陷与此类纵横交错的制度“陷阱”之中,忧心中国能否挣扎脱身,超越身处的“中等收入阶段”。
耿曙副教授利用要素视角的“人口红利”和制度视角下的“资源诅咒”两个典型案例比较了两种视角。他指出,由于这两种视角的思考方向既然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自然有别。“要素视角”的改革层次是策略层次,改革方式是要素转换,如产业升级等,而“制度视角”的改革方式主要是制度改革,如减少政府干预,其改革层次是体制性的。
最后,耿曙副教授强调,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时候,“要素视角”失之于褊狭与静态,不利于追溯“中等收入”问题的根源所在,相较于制度视角,将难于深度剖析中国所面临的困局,提出超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道。他建议采取“制度视角”,分析目前中国眼前的“中等收入”难题。他认为,中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把中国带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自由提问和讨论阶段,耿曙副教授、包刚升博士等老师和学生就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状况、“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是否有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CCPDS 陈英波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