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在文科楼615教室举办了第22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政治学系的Gerald Chan教授主讲“当清迈倡议遇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区域和国际的中国”。国务学院陈云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国务学院20多位研究生和部分国际留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的讨论。
Gerald Chan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清迈倡议”的基本信息。2000年,刚刚经历了地区金融危机的东亚各国在泰国清迈举行了“10+3”财长会议。为了地区金融稳定,各国一致同意建立一个可靠的地区货币互换网络。由于会议在清迈举行,因而这一机制便被命名为“清迈倡议”。清迈倡议是东亚地区在97年金融危机后在金融合作方面迈出的十分重要一步。它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大门。

清迈倡议最初的目标便是成为东亚地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然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比,清迈倡议显然在规模和影响力等方面都要逊色不少。但对于中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介入清迈倡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程度都在与日俱增。一个是地区化的年轻的合作机制,一个是全球化的成熟的合作机制,对于一个日益崛起的经济大国,如何在这两个不同的金融合作机制中发挥作用的呢?中国是否有可能在地区和国际金融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Chan教授的讲座致力于探讨的便是这一问题。
Chan教授认为,从清迈倡议共同储备基金的出资额、决定权等各方面看,中国在清迈倡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中国最近若干年来不断参与地区金融合作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地区金融格局没有制衡力量。日本对东南亚各国和清迈倡议的影响是地区内对中国影响的最大制衡。此外,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稀释了中国的影响。中国想要进一步主导东亚金融合作并非毫无阻力。
Chan教授指出,由于国际经济格局日益复杂化,金融治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深。中国如若希望强化在地区及国际金融治理中的影响力,至少需要面对如下一些挑战:第一,如何改变传统的金融合作态度,逐步实现从消极到积极介入国际金融治理。第二,如何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保障国内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深度介入国际金融治理。第三,如何面对二战以来半个多世纪形成的成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金融治理结构。这些问题无疑都考验着中国决策者的智慧。

在Chan教授看来,中国在积极介入区域金融治理的同时在不断扩大全球金融治理影响力。这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深度国际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在这过程中,中国政府表现出了一个鲜明的取向偏好,即在地区金融事务中青睐清迈机制,在全球金融事务中青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似乎既是区域化的也是国际化的。Chan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趣现象。
最后,Chan教授总结道,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的金融影响力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如果中国能够有效利用其影响力促进地区和全球的金融稳定,这无疑是善莫大焉的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未来的中国必须努力学会与其它国家协同合作,并且平衡好区域与国际的双重角色。
在演讲结束后,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向他提了一些问题,例如中国在缓解欧债危机中的作用,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未来等。Chan教授对此一一作了解答。
(CCPDS 卓如安石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