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在第六教学楼110教室举办了第21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政治学系的Gerald Chan教授主讲“权力转移:中国挑战国际金融治理?”。国务学院副院长苏长和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国务学院20多位研究生和留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的讨论。
Chan教授首先指出之所以研究这样一个话题源于金融危机以后他对国际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一些思考。并在讲座一开始,简要分析了金融危机给西方各国带来的巨大冲击。总体上,金融危机对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影响远小于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正因如此,许多学者断言,传统西方金融治理秩序可能会在金融危机以后有一根本性调整。但Chan教授认为,这样的判断与我们目前观察到的状况不符。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际金融治理格局并未因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而发生多大改变。虽然,从许多方面看,中国与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确实在不断崛起,但国际金融治理格局却变化甚少。那么如何解释这样一种权力转移的不协调现象呢?Chan教授研究的焦点便在于此。

为了证明当前国际社会存在权力转移不协调现象,Chan教授使用了大量的经验性数据分析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数据显示,在经济领域,最近十多年来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确实在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与之相应,传统的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有所减弱。但这种所谓“权力的转移”也仅限于经济领域,在军事、政治、文化领域,西方的领先地位依然十分牢固。而在金融治理,这一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更是如此。虽然在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发言权有所扩大。但国际金融秩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国际金融霸权仍然牢牢掌握在西方国家的手中。
Chan教授认为,之所以西方仍能主导国际金融格局,这与目前金融治理格局自身具有的巨大弹性有关。自二战以来,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系统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逐步建立。这一体系经历过数次国际政治经济变革带来的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吸纳、调试,而最终呈现了今天的格局。面对这一波金融危机,现有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也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扩大了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正因如此,现有机制成功地避免了发生根本性改变。
然而,Chan教授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逐步具有左右现有国际金融治理格局的潜力。虽然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但却也实实在在。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国际金融影响力必然会不断上升。最近,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的讨论正是这一方面的重要表现。

最后,Chan教授提出了几点对中国未来加强国际金融影响力的建议。他认为,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地位,中国不仅需要平衡内外两个市场的关系,更应当加强与其它国家的有效合作。与国际政治的其它领域类似,国际金融秩序的变革也只能采取渐进的、缓步的方式展开。因此,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协调好与现有金融大国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中国政府和研究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Chan教授演讲之后,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向他提了一些问题,例如大国权力转移、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及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等。Chan教授对此一一作了解答。
(CCPDS 卓如安石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