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Gerald Chan教授主讲“中国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

发布时间: 2013-04-19     浏览次数: 245

        2013年3月29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第23期主题演讲在文科楼615会议室举行。奥克兰大学政治学教授Gerald Chan做了题为“中国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演讲。演讲由张建新教授主持。
        粮食安全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han教授表示,中国在粮食问题中存在怎样的国家利益?中国应该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中国会对粮食安全造成怎样的挑战?中国会怎样合作治理全球粮食问题?这些都是人们所希望了解的。而他所考察的是粮食安全领域中中国所采取的双边或多边行动。

        提及全球粮食问题现状,可称是危机深重,全球七分之一的人口尚在挨饿。世界粮价飞涨,2011年的粮价较2010年上涨36%。中国是粮食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收入增长、淡水短缺、环境破坏严重、耕地面积缩减……许多因素共同导致中国粮食供给存在巨大缺口,且这一缺口仍不断扩大。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大量进口粮食,一方面增加储备粮总量。
        虽然如此,中国的粮食政策总体上还是积极的,中国始终将互惠互利作为行动原则,并没有刻意去做损人利己的工作。在国际交易中,中国总是把发展作为目标,帮助落后国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试图从源头上缓解粮食供给压力。在国际机制运行中,中国企业与欧美大型跨国公司也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体现了与东道国合作的态度。中国试图建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将自身的困难转嫁于其他国家身上。

        对于中国的做法,现实主义者认为,这只是为了达到“抢地抢粮”的目的而选择的临时策略,所谓的互利只是暂时的副产品。这样的解释有一些绝对化,毕竟帮助朋友是国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合作现象。另外的现象也值得关注,比如在巴西和阿根廷的案例中,中国在当地粮食产业中的进入给东道国造成了一定不安。
        综合全局,Chan教授总结道,中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努力削减外部依赖,中国的动机并没有恶意,只是一些做法不可避免会触碰到他国的神经。这时就需要我们摆脱利己与利他的思维困境,从收益效果上来评判一项政策。中国在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中做到了互惠互利,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积极的影响,努力减小他国对中国政策动机的怀疑。

(CCPDS 姚远 供稿; 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