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6日星期二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课题讨论会第6期(总第11期)在文科楼630会议室举行。讨论会由宋国友副教授主持,白沙天副教授做了题为“欧债危机对欧洲政治的影响:对欧盟的亚洲观的考察”的主题发言。
白沙天副教授表示,他的研究意在解答一个简单的困惑:面对着欧债危机与亚洲国家的崛起,欧盟成员的内心会产生如何的变化。他从三个层面来观察这样的变化:欧盟国家主流媒体、普通公众以及精英媒体人。在研究设计上,主要观察法国、德国、英国这三个主要欧洲国家的观念变化,其次也观察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这些小国的认知情况。

研究所需的数据来源于ASiE(Asia in the Eyes of Europe),这一研究机构提供了欧洲的公众、媒体以及意见领袖等对于亚洲的观念集合。同时,通过调查2010年9-11月危机时期欧洲26家主要新闻出版物,以Asia等相关关键词搜索,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研究也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谈的方式,获得了6155份有效问卷以及103次访谈的记录。
对法国的研究显示,法国是一个对危机极为敏感的国家,其半数的对外贸易及三分之二的对外投资集中在欧盟内部。在欧债危机爆发后的两年中,法国的GDP增长率只有1.5%(2010)和1.7%(2011),失业率高达9.7%,财政赤字则先后为7.1%(2010)和5.2%(2011),整体经济呈现艰难复苏的局面。而法国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很快,2012年同亚洲各国的贸易已占到法国对外出口总额的11%与进口总额的16%,总贸易额达到了280亿欧元。
法国人对亚洲的理解主要集中的经济方面,但是在社会生活与政治方面也有很高的关注度。总体上看,对于亚洲崛起持积极态度的法国人多于持消极态度的人数(虽然绝大多数人实际上维持中立的看法),他们认为发展中的亚洲经济力量能够为法国摆脱经济危机提供帮助。法国人把中国视作非常重要的合作对象,但是他们依然将美国作为当前这一时期对法国政治影响最大的国家。法国希望与亚洲国家加深合作,但是法国的经济重心不会离开欧洲。而在一些精英群体的眼中,来自亚洲的金融力量与解决欧洲的危机没有直接的联系。
总之,法国民众承认亚洲实力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试图从亚洲国家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心怀顾虑。法国企业谋求在亚洲更好的发展,又担心在不平等的竞争中遭受损失。而且,中国实力的急剧膨胀也在民众心中增添了负面印象。
德国的情况与法国不同,德国的实体经济行业十分强大,产品出口额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帮助德国在危机来临之时仍维持了较好的经济业绩。德国的金融资本也是欧洲银行业最为重要的金融力量,是危机时刻欧盟最倚重的靠山。不过受到其他欧洲国家经济下滑的牵连,德国的出口额也大幅缩水,自2011年起经济增长率越发有限。相比之下,德国在亚洲市场的经济活动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依然在稳步发展当中。
德国人的亚洲观集中在经济领域和对中国的认知上。在德国媒体所发表的各类文献中,有关亚洲的文献约有一半探讨经济问题,而直接谈论亚洲力量与欧债危机的文章则寥寥无几(4/241)。调研的数据显示,37%的媒体人对德国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前景持积极态度,而大部分人维持一个中立的立场。
简言之,在经济关系上德国人很重视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尤其是中国的市场,将会成为填补德国在危机中损失掉的欧洲市场的重要替代市场。德国人非常希望中国的经济实力可以帮助其自身经济更快摆脱下滑的泥潭,而且德国人目前尚未把中国当作直接抢夺经济利益的竞争对手看待。

与法、德两国相比,英国的情况更独特一点。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与亚洲国家拥有更紧密的联系,在其人口中含有相当比例的华裔和印度裔移民。英国也不是欧元区成员国,英镑作为世界主要货币之一仍具备巨大的影响力。不过英国的经济活动还是集中于欧洲,其同中印等国的贸易往来仅占其总贸易额的一小部分。2011年时,英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的贸易往来约占其总出口额的48%和总进口额的51%。虽然身处欧债危机的边缘,英国经济仍受到了冲击,英国的赤字超过了GDP的10%。
在亚洲观上英国表现出了与其他欧洲国家明显的不同,42%的媒体偏向于关注亚洲国家的社会问题,超过了对经济问题的关注(40%)。在经济领域中,英国人也更关心本国金融服务在亚洲的发展,而不是亚洲对欧洲的产品出口。调查中只有一条新闻标题很罕见的把亚洲国家视为欧洲经济的竞争对手。
总体上英国媒体对亚洲经济的崛起持中立态度,并且其民众不认为亚洲的经济力量会对欧洲的危机产生重要影响。英国人始终把美国视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时依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上。在英国媒体宣传中,亚洲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中,不断提高贸易量是最优先考虑的。
三大国之外,诸小国情况各不相同。意大利深陷危机泥潭,比利时的金融秩序也受到极大摧残,而丹麦却似乎未受影响。各国通常都依赖对德贸易,不过罗马尼亚则主要与前苏联地区保持经济联系。在对亚洲的观感上,经济贸易一般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但社会问题也吸引了相当多的关注。
对于这些中小国家而言,亚洲的发展是一个积极因素,尤其对于危机深重的国家,十分希望来自亚洲的资本为挽救其本国经济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一些有关亚洲经济力量拯救欧洲经济的报道逐渐见诸报端。当然在具体贸易中,他们希望亚洲国家从欧洲进口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而减少或控制对欧洲各国的出口。在对未来的预计中,美国仍是所有欧洲国家最重视的行为体,其次是中国(对罗马尼亚而言是俄罗斯),不过在今天许多小国已将中国视作一个经济强权,并对此持有一定程度的忧虑。
这次研究告诉我们,欧洲国家的亚洲观具有类似性,但还是因人而异、因地区而异,在大众与媒体和精英之间也存在偏差。欧洲大陆诸国的媒体正热衷于分析亚洲崛起的经济力量,只有英国还是比较关心社会现象。欧洲民众都没有将亚洲经济的发展当作威胁,相反,一些国家如法国十分重视亚洲发展带来的积极面,英国则尤其关注开拓亚洲市场的高额潜在利润,而小国十分渴求经济援助。对于深化亚欧合作的关键点,只有经济状况较好的德国民众选择了环境保护,对于其他人而言经贸合作毫无疑问居于首位。目前,欧洲人还是惯于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亚洲问题,而对亚洲政治格局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等缺乏概念,很多时候中国作为一个代表,成为了欧洲国家拓展与亚洲的联系时的代名词。
(CCPDS 姚远 供稿;国务 审校)